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88_cover-C-01-01(圖)
1-88_cover-C-01-01(圖)
No:1-88

第20號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 Mozart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4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1:19'18"

第一樂章  快版 Allegro

 

 

Disc 2   1:03'39"

第二樂章  浪漫曲 Romance

 

第三樂章  很快的快板 Allegro assai

樂曲介紹

莫札特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K.466寫作於1785年,這時他已經是29歲的青年了,距離他在1781年,離開故鄉薩爾茲堡到維也納定居,已有一段時間。由於他早慧的創作歷程,留在後世心中的,常常是他的神童形象,然而,在他離家到大城市工作的那一年,至1785年左右,亦即他25歲到29歲間,莫札特所面對的生命情境,其實就像每一個同齡的年輕人,正遭遇世事之折衝,對未來感到困惑。而K.466所具有的強烈戲劇性,或可從他這段時期的生活一窺端倪。

1781年,他因為不滿薩爾茲堡大主教對他接受其他貴族之委託創作與邀請設下諸多限制,以及使喚他如使喚僕人,憤然辭去宮廷樂長一職。這件事情影響了他的事業發展,也影響到他與父親的關係。莫札特與父親和姐姐的深厚情感在他從小到大的書信中表露無遺,然而,為了辭去薩爾茲堡樂長一事,以及離開家鄉到維也納,利奧波德(莫札特的父親)非常生氣。莫札特在信中懇求父親的諒解,也憂慮待在薩爾茲堡的父親與姊姊是否會受到大主教為難。事情的餘波一直持續到1783年,他找到一個適當機會回鄉探親,此後大主教對他們一家造成的隱憂才慢慢於書信中淡出。

解除職務後,他站穩維也納的第一步是1781年底與義大利音樂家克萊曼第(M. Clementi)較勁的一場比賽,當時他以精湛琴藝獲得壓倒性勝利,讓舉辦比賽的約瑟夫皇帝(Joseph II)立刻記住了他。1782年與1783年間,經由奧地利駐柏林大使史威頓(Gottfried van Swieten)的引介,他接觸了許多巴赫與韓德爾的作品,並多次將巴赫的賦格改寫成弦樂重奏,巴洛克音樂中的對位技法,深深影響他往後的創作。這段時期,他陸續完成了歌劇《後宮誘逃》、第三十五號《哈夫納》與第三十六號《林茲》交響曲等重要作品,奠定他不僅是「演奏家」,還是「作曲家」的地位。

伴隨著立業,莫札特完成了生命中另一件大事─成家。在維也納最初的日子,他投靠剛從曼罕(Mannheim)搬過來的韋伯一家人,韋伯家有四個女兒,他對第三個女兒康斯坦采情有獨鍾。在1781年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她心腸最好、最聰明…有人說她喜歡鋪張浪費,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話。相反,她習慣穿得很寒酸…並有一顆全世界最善良的心。」可惜他們的交往並未受到旁人祝福,利奧波德反對,康斯坦采的監護人甚至要求莫札特寫下契約,表明自己不會拋棄康斯坦采(後來康斯坦采把這張契約撕了)。終於,1782年他們在維也納結為連理,此後的信件中,字裡行間莫札特不曾改變對妻子說話的親暱,但不斷花費心神調解妻子與父親、姐姐之間的關係,也始終依附這段婚姻。1783年,莫札特夫婦生下第一個小孩,但兩個月後夭折,直到1784年,次子到來,這個家庭才逐漸完整,莫札特的書信開始流露出從兒子到丈夫,再從丈夫到爸爸的不同心境。

從1784年起至1785年,莫札特一口氣完成了九首鋼琴協奏曲,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就出現在這一系列的倒數第三首。這些作品拓展了鋼琴協奏曲的創作面向,特別是獨奏與樂團之間的對應模式,以及鋼琴技術之開發。而從協奏曲手稿中發現作曲家大量修改的痕跡也顯示出莫札特此時嚴謹、著重細節的創作態度。莫札特親自首演K.466,利奧波德參與了這場音樂會,他寫信告訴莫札特的姊姊:「這部作品非常精彩」。這句話似乎也透露出父子之間歷經多年緊張後,終於在音樂裡悄悄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和解。

這首作品是他極少數以小調創作的樂曲之一,也是他首度以小調寫作鋼琴協奏曲,如此的選擇肯定真有一份特殊情感暗藏其中,讓他在經歷了潮起潮落的人生風浪後,以不安的切分音開始,以憂鬱的調性發展,映照出即使是天才也要面對的生命波折。(文/吳毓庭)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