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85_cover-gm(圖)
1-85_cover-gm(圖)
No:1-85

第38號交響曲 『布拉格』

莫札特 Mozart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1:23'49"

第一樂章  緩板―快版 Adagio―Allegro

 

 

Disc 2   58'09"

第二樂章  行板 Andante

 

第三樂章  終樂章。急板 Finale · Presto

樂曲介紹

1786年十二月,《費加洛婚禮》從維也納移師布拉格演出,受到熱烈迴響,數週之後,1787年一月,莫札特在此首演了新的一首交響曲(作品K.504),再度風靡整個城市,K.504也因此被稱作《布拉格》交響曲。莫札特在給友人的信件裡描述了他備受歡迎的情景:「他們(布拉格社交場合裡的人們)全都在談《費加洛》。彈的、唱的、哼的全都是《費加洛》。」由此可見作曲家與布拉格之契合。

《布拉格》交響曲共三個樂章,是他1781年至維也納定居後唯一一首非四個樂章的交響曲,這種少去小步舞曲(minuet)的形式返回了他早期受到義大利sinfonia(十八世紀初期置於歌劇開演前的序曲,被視為交響曲前身,由快─慢─快三樂章組成)啟蒙的創作結構。

第一樂章開始於慢板序奏,樂團率先齊奏了三拍D音,力度由強立即轉弱,第一小節後半出現連續的附點節奏,流露出法國序曲(French overture,巴洛克曲式,為慢─快兩樂段,常放在歌劇、芭蕾或管弦樂組曲前,慢板的附點節奏與快板的賦格形式為其特色)的風格。由最前面的三小節,聽者可以確定作品奠基於D大調,但在接續的幾小節中,調性轉換成小調,卻又在小調的個性尚未確立前,重回大調和聲,這般遊走於大、小調性的手法呈現出莫札特晚期非常重要的半音(chromatic)音響技法。這個段落的另一項特色在於這些短暫轉調的過程幾乎都是由木管聲部的長音所完成,這也顯示出,管樂從莫札特早期作品裡的背景和聲,轉而成為在結構發展中具有實質功能的角色。

進入快板後,第一小提琴奏出切分動機,到了第二小節,其餘三部弦樂以增值的切分和聲(從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擴增為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烘托主題,而整個第一主題也並非僅由弦樂完成,它的後半加入了管樂聲部,並以高音木管作為主導。接續到第二主題前的大段過門,可以發現莫札特綜合性地使用了序奏的素材,包括木管持續的掛留音、琶音音型與第一主題小提琴的十六分音符音群(許多學者認為此十六分音符主題來自《魔笛》),特別是十六分音符的素材並非作為伴奏,而是以對位風格在不同聲部輪番出現。第二主題在節奏上延續了掛留音特徵,單一旋律搭配同音反覆的伴奏呈現出莫札特喜愛的嘉蘭特風格(style Galant)。發展部以第一主題的後半素材為主軸,由對位方式交互層疊,此段調性並未大幅偏離,僅徘徊於近系調(原調之上下五度的調性,包含其關係調),主要的變化在於木管與弦樂樂句問答頻繁,織度密度也達到最高。調性反而在再現部遠走至降記號諸調(莫札特利用平行調d小調的降記號調性作發展),使得即使樂段形式重覆,卻在聽覺上保有完全的新鮮感。

第二樂章為六八拍奏鳴曲式之行板,由兩個個性相反的素材貫穿:一是初始以四小節為長度的圓滑旋律,一是第八小節出現的八分音符斷奏音型,這兩個性格皆出現在呈示部的第一與第二主題。此二素材原本為交互出現,至呈示部尾奏融合成一樂句,在發展部中更同時出現,形成兩者直接對比。第一樂章使用過的素材在此樂章依然可見,例如掛留音與半音階,但此樂章的兩主題更擴增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大跳音型(音與音接續出現大幅度音程),增加了音樂進行的戲劇性與音響張力(例如十九小節之後的旋律進行為其一)。

第三樂章為二四拍的急板,開始出現的分解和弦,由其上行與斷奏的樣貌可以看到曼罕樂派(Mannheim School)「如火箭般」的主題(rocket theme)風格,第三、第四小節的切分音下行級進與第五到第八小節圓滑接續段奏的音型,則分別呼應了前兩樂章的素材。同樣也是使用了奏鳴曲式,但此樂章織度較前兩樂章單純許多,絕大多數段落維持了乾淨透明的嘉蘭特風格,少數的對位風格則出現在管樂聲部,特別是在發展部開始之後,木管三聲部以其殊異的音色與發音(articulation)增加了主題呼應的色彩。在樂曲末段作曲家以附點節奏將音響推至頂峰,再由齊奏的下行分解和弦,以雄辯口吻覆述D大調一級和弦,使樂曲結束在明亮的原位音響。(文/吳毓庭)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