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54-5_cover(圖)
1-55(圖)
1-54-5_cover(圖)
1-55(圖)
No:1-54、1-55

第二號交響曲《復活》(上)(下)

馬勒 Mahler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英文版
  • DVD片數:4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700

馬勒2號 上

 

disc1

01.片頭

03.前言

 

04.第一樂章呈示部 第一主題群       00.00

05.第一樂章呈示部 第二主題群       05.39

06.第一樂章呈示部 第一主題群       12.23

07.第一樂章呈示部 第三主題群       12.47

08.第一樂章呈示部 結束句           16.59

09.第一樂章呈示部 前半             18.07

10.第一樂章呈示部 後半             36.15

11.第一樂章再現部 第一主題群       42.13

12.第一樂章再現部 第二主題群       43.47

13.第一樂章再現部 coda             48.11

 

 

disc2

01.第二樂章A                      00.00

02.第二樂章B                      09.07

03.第二樂章A1                     11.53

04.第二樂章B1                     21.04

05.第二樂章A2                     25.37

06.第二樂章A3                     30.12

 

07.第三樂章 導奏                   00.00

08.第三樂章 A                      02.33

09.第三樂章 B                      15.17

10.第三樂章 A                      21.31

11.第三樂章 B                      24.12

12.第三樂章 A+B                   28.47

 

13.片尾

 

 

 

 

 

 

馬勒2號 下

 

Disc1

01.片頭

 

02.第四樂章 A             00.00

03.第四樂章 B             13.28

04.第四樂章 C             15.04

 

 

 

Disc2

01.第五樂章呈示部 導奏           00.00

02.第五樂章呈示部 ①             06.22

03.第五樂章呈示部 ②             07.50

04.第五樂章呈示部 ③             13.21

05.第五樂章呈示部 ④             14.47

06.第五樂章呈示部 ⑤             18.07

07.第五樂章呈示部 ⑥             21.21

08.第五樂章呈示部 ①~⑥          26.08

09.第五樂章發展部                34.42

10.第五樂章再現部 導奏           48.38

11.第五樂章再現部 ①             52.35

12.第五樂章再現部 ②             59.25

13.第五樂章再現部 ③           01.02.32

14.第五樂章再現部 ④           01.05.05

15.第五樂章再現部 ⑤           01.07.52

16.第五樂章再現部 ⑥           01.09.31

17.第五樂章再現部 ⑦           01.12.30

 

18.片尾

樂曲介紹

忙碌於指揮事業的馬勒,1888年十月就任布達佩斯匈牙利皇家歌劇院指揮,新職務塵埃落定之後,總算能夠開始著手第二首交響曲的寫作。在繁忙工作之餘,創作時間非常有限,加上他是一位對每一首交響曲新作的內涵都有著相當定見的作曲家,使得《第二號交響曲》自起始至完成,其間達六年之久,且歷經數次修訂與增減,而馬勒也是在此期間養成在演出季之間渡假時作曲的習慣,成為一位「夏季作曲家」。

貝多芬於第九號《合唱交響曲》(Choral Symphony, op. 125, 1824)將人聲合唱納入終樂章,標誌了交響曲當中「形式」勢必因應「內容」豐富表達的正當性而有所調整,為後代作曲家開創了嶄新局面,白遼士(H. Berlioz, 1803-69)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交響曲(Roméo et Juliette, 1839)和李斯特(F. Liszt, 1811-86)的《浮士德交響曲》(Eine Faust-Symphonie in drei Charakterbildern, 1854-7)及《但丁交響曲》(Eine Symphonie zu Dantes Divina commedia, 1855-6),是在《第九號》之後對加入人聲的交響曲進行更開放的試探。與這三首泛稱「戲劇交響曲」(dramatic symphony)的作品不同者在於,馬勒的《第二號》,並非比附在文學上故事情節的鋪陳,而是對於人類生命意義的哲理課題提出追問(第一樂章)與解答(終樂章)。

「復活」(”Auferstehung”)這標題來自終樂章合唱段落的第一句歌詞,是馬勒在他向來尊敬的十九世紀重要指揮家畢羅(H. v. Bülow, 1830-94)的葬禮上所聽到德國詩人柯洛普史托克(F. G. Klopstock, 1724-1803)的同名詩(Aufersteh’n),深受感動而引用之,遲滯未完成的《第二號》終於覓得與其最後樂章所表述者能夠相得益彰的詩詞,同時消除馬勒多年來惟恐落入「模仿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形式」之疑慮。他並親自寫下合唱的後半段歌詞,俾使更為貼近復活後得永生信念的傳達。

和馬勒的其他交響曲一樣,《第二號》由於第三、第四樂章分別引用了他先前為《少年的神奇號角》(Des Knaben Wunderhorn)詩歌集所譜寫的《聖安東尼對魚傳教》(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 1893)和《原光》的緣故,與歌曲的內容產生了暗示性的連結(顯示出他受到舒伯特影響)。透過作曲家曾為各樂章的意義所留下詳盡的文字說明可得知,《第二號》開宗明義第一樂章即採用之「送葬進行曲」,實則為延續自《第一號交響曲》(1884-8),於是整部作品從第一樂章的送葬、第二樂章民歌風格的舞曲(美好的回憶)、第三樂章嘲諷詭異如同死之舞蹈的音樂(對宗教的懷疑、對混亂人生的絕望)、連接到如聖詠般的第四樂章(詩詞敘述著歷經磨難的人類企盼回到天上),最後揭示出第五樂章對復活的憧憬,將第三至第五樂章採取連章處理(attacca),如此的安排,自成了合理的邏輯性。

即使在大方向上仍保留著交響曲的成規,不過,為了因應全曲連貫的「從死亡過渡到復活」的敘述性,作曲家理所當然在《第二號》有些異於傳統的設計:調性配置方面,以c小調的樂章開始、降E大調的樂章結束,這樣的安排在交響曲曲目裡相當罕見,然而馬勒在他此後的交響曲持續了這種「結束與開始『不同調』」的做法。形式方面,兩個皆有著長篇發展部的外樂章裡,奏鳴曲式的特徵諸如主題間的對比、戲劇性的衝突、發展與再現乃至樂章間主題動機的關聯等,和其意欲表現的內容巧妙結合。管弦樂方面,《第二號》所需樂團編制陣容空前龐大,不過馬勒對配器處理之細膩甚至連樂器所在位置都加以指示,例如第四樂章,安排一支在後台由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樂隊演奏聖詠風格的旋律,還有在終樂章再現部前指定四支小號「須由不同方向傳來」,凡此皆是在音響的空間效果上的大膽試驗。人聲合唱的力度變化跟隨著歌詞而鋪陳,在前半段,一直是以ppppp隱伏著,直到後半段逐漸增強,最後以fff高昂唱出「復活,是的,你將復活」的同時,加入了帶有宗教象徵的管風琴,也為全曲熱烈如勝利一般的結束增添壯闊之美。(文/殷于涵)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