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1 1:20:38
1.Scherzo 詼諧曲
2.Melodram─ “Over hill , over dale”
音樂話劇─ “翻山崗,踱原野
3.Melodram─ “You spotted snakes with double tongue”
音樂話劇─ “双舌尖的花斑蛇”
Disc2 1:13:51
1.Intermezzo 間奏曲
2.Nocturne 夜曲
3.Wedding March 結婚進行曲
4.Fanfare & Funeral March 號角與送葬進行曲
5.Finale “Through the house give glimmering light”
終曲 “在這奄奄一息的爐火旁邊
6. 特別收錄--關於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主講者:廖雅慧
那些天才型卻不幸早逝的作曲家們所留下的樂曲總讓人有所感觸:何謂他的早期、何謂他的晚期的作品,除了確切的創作年代之外,其間的分野,有時並不那麼容易區別,因為他們太過英年早逝,也由於他們在早年創作裡所煥發的超齡成熟每每令人詫異的緣故。一生只活了卅八歲的孟德爾頌在1826年以十七歲的年紀所完成的《仲夏夜之夢序曲》(Op. 21)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這部作品不僅反映少年孟德爾頌的性格,也為他日後的其他作品指示出一個決定性的方向。在十七年後,1843年,卅四歲的孟德爾頌接受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1840-61年在位)委託,為整齣《仲夏夜之夢》再譜寫十三首舞台劇配樂(Op. 61),同年10月14日,連同先前的序曲,於波茨坦(Potsdam)首演。倘若著名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 64, 1844)自起筆至完成其間相距六年,而整部作品在藝術表達理念上仍能一氣呵成,那麼兩部相隔十七年之久的《仲夏夜之夢》,風格的緊密結合與內容的協調一致,更令人驚訝不已。
從莎士比亞(W. Shakespeare, 1564-1616)在《仲夏夜之夢》(ca. 1594-95)劇中提及五月節(May Day)加以推測,故事情節可能發生在春天,然而在英國,「仲夏夜」指的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的夏至(6月21日)前後、仲夏節(Midsummer Day,施洗約翰節〔St John’ s Day〕,6月24日)的前一天晚上。根據傳說,這天晚上是精靈活躍的時候,會有許多幻想般奇異的事情發生,於是劇中雅典城與森林的場景切換、白晝與夜晚的交替、人類與精靈的互動,以這樣一個仲夏夜為背景所發想的故事題材,自然而然在浪漫時期強調主觀表達的、表現文學性的時代精神下,與孟德爾頌這麼一位音樂特質向來以「精靈」性格著稱的作曲家契合無間。
《序曲》原先是寫給四手聯彈,孟德爾頌曾與姐姐芳妮(Fanny Mendelssohn Hensel, 1805-47)在賓客前彈奏,之後才改寫成管弦樂版。而它其實也可視為十七年後舞台劇音樂具體而微的縮影,亦即,《序曲》的主題材料,不僅與劇本的幾個戲劇層次(小仙王-仙后、精靈、三對凡間戀人、演出劇中劇的工匠)之間具有一致性,其後各段音樂的主題,亦來自於此處的動機變形,例如:第一主題群b段,提供〈結婚進行曲〉作為主題並且運用於全劇〈終曲〉;第二主題群的半音下行,應用在〈間奏曲〉,表達荷米亞焦急尋找賴桑德時慌張不安的心情;第三主題群模仿驢叫聲的九度大跳下行音程,則在〈小丑之舞〉忠實再現。
孟德爾頌以他輕盈得幾乎沒有重量的筆觸來詮釋莎翁的《仲夏夜之夢》再貼切不過,而這很大部分歸因於他的管弦樂配器與氣氛的掌握。藉由點狀的音符來表現旋律實非易事,但這卻是孟德爾頌向來喜愛且擅長的技法。此外,色彩的調配,特別是增加管樂器的重要性,對於整部作品的對比及氣氛營造功不可沒。例如僅僅藉著導奏的四聲木管的和弦,一下子就將人們帶入精靈世界裡,其後呈示部第一主題群用小提琴演奏極細碎的小音符描繪精靈在森林裡飛舞,再加上經過十七年後補寫的〈詼諧曲〉,纖細、活潑、靈巧又帶點朦朧的表現,一如自《弦樂八重奏》(Octet, Op. 20, 1825)第三樂章〈詼諧曲〉、第一號《弦樂四重奏》(Op. 12, 1829)第二樂章〈小歌曲〉(’Canzonetta’)至《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作曲家慣有的瀟灑又帶著英氣的風格,亦證明了無論在什麼樣的編制基礎上,孟德爾頌都有著「將一支沉甸甸的管弦樂團馴服得躡手躡腳如室內樂團一般」(D. J. Grout, 1996)的卓越能力。整部作品當中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例要算是劇中劇裡的一段〈送葬進行曲〉,配器僅用到豎笛、低音管加上定音鼓,送葬進行曲本該具有的各項要素,諸如沉重的腳步聲、帶點哀傷的旋律與交替著小調、大調和小調,它都一應俱全了,然而在一部喜劇裡,此段〈送葬進行曲〉卻絲毫不悲傷,反而顯得相當諷刺、有趣,讓人們在充分領會劇作家刻意安排的這段劇中劇的諧擬(parody)效果之餘,亦展現孟德爾頌予人印象中一貫溫和、雅緻、高貴、幸福的音樂風格以外,難得一見的幽默。(文/殷于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