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45(圖)
1-45(圖)
No:1-45

E小調第四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 Brahms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英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1 1:30'48''

第一樂章  不很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  中速的行板(Andante moderato)

Disc2 57'02''

第三樂章  遊戲似的快板(Allegro giocoso)

第四樂章  強力且熱情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 e passionato)

樂曲介紹

儘管《第一號交響曲》(op. 68, 1876)自蘊釀至完成耗時二十餘年,然而接下來布拉姆斯卻以越來越密集的時間間隔陸續寫成其餘的三首交響曲,《第一號》至《第四號》(op. 98, 1884-85)之間相距不到十年。自1881年完成了具交響曲規模、四樂章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 83)後,他對大型管弦樂的創作更為得心應手,其後大約每隔兩年即推出新作:1883年完成《第三號交響曲》(op. 90)、1885年完成《第四號》,1887年則是最後一部管弦樂作品《小提琴與大提琴的雙協奏曲》(op. 102)。

 

作曲速度的加快顯示出布拉姆斯對於交響曲此一類型的掌握愈趨精進,其實也與他這段期間所得到的外在奧援不無關係。1881年,布拉姆斯和指揮家畢羅(Hans von Bülow, 1830-94)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後者擔任當時邁寧根(Meiningen)宮廷樂團的常駐指揮,他慷慨將這支中等規模卻具備一流水準的管弦樂團提供給布拉姆斯排練新作,作曲家就在這堅實的後盾之下於1884和1885年的夏天完成 《第四號》,並於1885年10月親自指揮首演。

 

在忠於古典時期交響曲四樂章形式規範的基礎上,作曲家的最後一首交響曲為自己一向濃郁厚重的音樂風格開拓出表達的最多可能性,尤其兩個外樂章,熱情卻帶著苦澀的精神內涵置於明晰嚴謹的框架內表現,在浪漫時期的同類作品當中實屬少見。第一樂章的動機僅由具三度關係的兩個音以一短一長節奏(布拉姆斯最喜歡的”Jambus”節奏型態)組成,是四首交響曲當中材料最為精簡者。雖然布拉姆斯在形式方面的做法繼踵前一世代作曲家,然而細究其中他也做了一些調整:其一,此樂章有三個主題群,在他的音樂並不常見;其二,第一主題群性格不若第二主題群強烈,這與一般(交響曲的)奏鳴曲式第一樂章慣例不同。在這個表現「先弱後強」的樂章裡,力量的累積來自音樂層次的變化,從呈示部開始,彷彿經歷一段逐漸升溫的過程,例如:第一主題群,嘆息般的核心主題,透過樂節的壓縮轉換三種不同的語氣;過渡則藉由不規律節拍帶來推進的力量;第二主題群,後半的最後八小節,先木管後弦樂,特別是弦樂自撥奏回到圓滑奏時,自頂點音下降的濃重旋律迎面襲來,是十足浪漫的表達方式;結束句,鮮明的號角音型造就的旋律輪廓愈趨崎嶇不平,作曲家運用他最喜愛也最擅長的「節奏對位」營造錯落的聲響,逐步達到音樂進行至此的第一波高潮。值得注意的是尾聲(coda)處精湛的管弦樂寫作,作曲家並未使用重的銅管卻能讓全體奏(tutti)達到懾人的聲響,這樣的效果很大部分來自各聲部之間的對位關係以及節拍的極度錯綜複雜──交叉節奏、切分、重拍移位等,據以造成結構上的壓力,越窒礙難行卻非得向前行,雖然過程艱辛但節拍終究還是統合起來,最後的定音鼓如索命般的敲擊聲則讓人聯想起《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的主題旋律藉由變奏手法從弗里吉安調式(Phrygian mode)走向調性(E大調)的同時,管弦樂配器亦從一開始的木管群走向弦樂群為主,如此過程不僅讓人經歷了多面向的音色變化,也營造出一種由古至今、自遠而近的奇特空間感。第三樂章雖以複合曲式寫成,其實是個二拍子的詼諧曲;建立在象徵光明的C大調上、節慶般的歡樂氣氛背後,布拉姆斯除了運用他所擅長的各種節奏變化手法,也在管弦樂寫作裡加入他極少使用的樂器:短笛和三角鐵。布拉姆斯總能在古典時期管弦樂團編制的範圍內,開發出符合自己音樂語言的聲響效果。

 

真正讓《第四號》在交響曲歷史占有一席地位的要算是以帕薩卡利亞舞曲(Passacaglia)寫成的終樂章。將變奏曲引進交響曲終樂章裡,布拉姆斯並非第一人,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Eroica”, op. 55, 1803)就已這麼做過,然而布拉姆斯卻以更復古的方式超越前人的做法,將源自巴赫的清唱劇(BWV 150)的主題略做改變後據此寫下三十個變奏,其間靈活變化的節拍(第2銜接至第3變奏、第12及13變奏、第29變奏)、管弦樂配器(第12變奏的長笛,第14變奏的長號、第16變奏的弦樂、尾聲的銅管)與和聲色彩,技巧繁複卻同時兼顧音樂之美。尾聲之處時而掙脫、時而帶著束縛、最後徹底從主題的框架中解放開來的過程,格外動人。一路走來,所有曾經巨大、宏偉的不安,都在這裡獲得解決。(文/殷于涵)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