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41cover(圖)
1-42cover(圖)
1-41cover(圖)
1-42cover(圖)
No:1-41、1-42

歌劇《後宮誘逃》(上)(下)

莫札特 Mozart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4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700

《後宮誘逃》(上)

Disc1  1:14'26''

No1.  我會在這兒見到你了!Hier soll ich dich denn sehen                  

No2.  誰要是找到個愛人       Wer ein Liebchen hat gefunden                

No4.  康絲坦采,又要見到你了!Konstanze, dich wiederzusehen, dich!           

No5.  唱吧!為偉大的帕夏!Singt dem großen Bassa Lieder     

    

Disc2  1:05'04''

No6.  啊,我曾戀愛,多麼幸福   Ach, ich liebte, war so glücklich               

No9.  我走,但是,聽我的勸告   Ich gehe, doch rate ich dir                    

No10. 在我心中多麼的起伏不定  Welcher Wechsel herrscht in meiner Seele   

     

 

《後宮誘逃》(下)

Disc1  1:08'43''

No11. 各種各樣的刑罰          Martern aller Arten              

No14. 酒神萬歲!酒神萬歲!Vivat Bacchus! Bacchus lebe!        

No15. 當歡樂的眼淚在流淌   Wenn der Freude Tränen fliessen 

         

Disc2  1:03'53''

No17. 我完全靠著你的堅定     Ich baue ganz auf deine Stärke           

No19. 哈,我得到多大的勝利  O, wie will ich triumphieren            

No21. 我永不會忘記你的恩惠  Nie werd' ich deine Huld verkennen           

樂曲介紹

1781年,與大主教決裂的莫札特,決心不再回到薩爾茲堡,選擇留在維也納以自由音樂家的身分尋求發展。次年,他不顧父親的反對,與相戀的康絲坦采(Constanze Weber)結婚,在感情上算是定了下來。在來到維也納的頭兩年,寫下不少經典作品,《後宮誘逃》就是這段期間懷抱旺盛的企圖心之下的代表。

 

以土耳其這所謂「東方世界」為背景的故事在十八世紀蔚為時興,是西方國家與土耳其長期征戰與外交對抗之下的文化產物,許多英國和義大利戲劇都採用此一題材,《後宮誘逃》即是一例,故事舞台在土耳其皇宮,是一齣描述冒險與得救的浪漫愛情喜劇。劇本由劇作家施特法尼(G. Stephanie)改編自當時另一位劇作家布瑞茲納 (C. F. Bretzner)的戲劇《貝爾蒙特與康絲坦采》(Belmont und Constanze, 1781),此劇其實亦是布瑞茲納自一部英國戲劇改編而來、原為德國作曲家安德烈(J. André, 1741-1799)的歌唱劇所作。

 

事實上在莫札特之前,已有拉莫(J. P. Rameau, 1683-1764)、葛路克(C. W. von Gluck, 1714-1787)、海頓等多位作曲家寫過此類以東方世界為背景的歌劇,然而只有到了莫札特手上,此一題材的趣味始得充分發揮。以白話交談的《後宮誘逃》,在維持德意志民族歌唱劇(Singspiel)傳統特點之外,亦成功融合義大利歌劇風格(如女主角康絲坦采的花腔詠嘆調)與法國喜歌劇(opéra comique)元素(如終場之〈諷剌喜劇歌曲〉〔Vaudeville〕),即使有著公式化的劇情,卻依然能在歌劇歷史裡有一席重要地位。

 

由於這部歌劇故事發生的背景在土耳其,莫札特刻意在劇中多處妝點對當時的歐洲而言十分流行的異國風,例如:序曲(A段)的音樂裡,使用了大鼓、三角鐵、銅鈸及短笛這一類在他的交響曲裡不太會用到的樂器,以短笛尖銳的音色和聒噪的打擊樂器,模仿土耳其軍樂風格,營造出帶有異國色彩的管弦樂聲響;第一幕土耳其禁衛兵的合唱,於管弦樂當中加入序曲的特殊配器,既華麗又帶著野蠻。其他諸如第一幕總管奧斯明(Osmin)的詠嘆調「憤怒之歌」、第二幕僕人佩德里洛(Pedrillo)與奧斯明的二重唱〈酒神萬歲〉及終場土耳其禁衛兵的合唱,都是在劇情發展的適當時機,運用土耳其風格來加強戲劇效果。

 

對劇中人物的性格刻劃及情緒描寫,莫札特的筆觸一貫地細膩,像是貝爾蒙特(Belmonte)的〈是多麼迫切,是多麼熱烈,我渴望愛情的心啊〉,兩支小提琴以拍打的節奏,微妙對應他心中的忐忑;在小調的段落裡,用突兀的力度形容其心情激動與翻滾;用長笛(耳語)和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嘆息音型),表現出他對女主角的想望。康絲坦采因真心話惹惱了太守塞利姆(Bassa Selim)後所唱的悲歌〈哀愁已經成為我的命運,因為我被迫與你分離〉,旋律線條其實是一聲聲巨大的嘆息,由於表現哀傷情緒,此處的句型並不工整;而這段全劇裡最悲傷的音樂,深刻直入人心,甚至讓人霎時有一種聆聽嚴肅歌劇的錯覺。奧斯明抓回逃跑失敗的眾人,唱出〈哈,我得到多大的勝利〉,其盛怒卻又得意的表情歷歷在目,而這首詠嘆調的開頭旋律,後來也被莫札特用於《第卅五號交響曲》〈哈夫納〉(’Haffner’, K 385, 1782)終樂章。莫札特除了寫給奧斯明契合其階級身份的簡單小歌謠〈誰要是找到個愛人〉(粗獷的男低音唱出如此細緻的情歌所造成的反差甚是有趣),之外更以「憤怒之歌」〈這些來路不明的花花公子〉賦與這位劇本裡的配角很重要的戲份,其中運用速度、節拍和調性的變化,表現出憤怒的逐漸增強,戲劇效果甚是精彩。奧斯明詼諧的惡人形象在此劇裡最為鮮明。

 

歌劇內容裡情緒轉折的細膩表達,與器樂曲結構之間有著巧妙連結。如康絲坦采〈各種各樣的刑罰會等著我〉,表現出從激烈反抗、安撫懇求塞利姆開恩到豁出去的三樣心情,無論從結構或炫耀技巧的角度而言,儼然是協奏曲的規模。莫札特在詠嘆調開唱前罕見地安排一大段的導奏,讓樂隊裡的幾件樂器,如雙簧管、小提琴、長笛及大提琴依序獨奏,使得這段導奏彷如器樂的「交響協奏曲」(sinfonia concertate),也讓人由此得知隨後女高音獨唱的份量之重。第二幕終曲四重唱〈啊,貝爾蒙特,啊,我的生命〉從快板的重逢喜悅、到行板部分的主僕二人懷疑康絲坦采和女僕不忠、爆發衝突到最後的言歸於好,歌劇情節裡的四段心路歷程,猶如奏鳴曲當中第一主題群、第二主題群、發展部與再現部的關係。

 

在創作《後宮誘逃》期間寫給父親的信裡,莫札特滔滔不絕地闡述著他對這部歌劇的深思熟慮及諸多想法,於此可見何以當皇帝約瑟夫二世(Kaiser Joseph II)認為總譜裡「音符太多」 時,他甘冒犯上堅定回答「音符不多不少」,因為這就是他捍衛自己作為自由音樂家身份的心聲。(文/殷于涵)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