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01-30E 莫札特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彼得》(圖)
01-30E 莫札特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彼得》(圖)
No:1-30

第四十一號交響曲, K551《朱彼得》

莫札特 Mozart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英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1:26’13”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第二樂章  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

Disc 2   56’18”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稍快板-中段(Menuetto. Allegretto - Trio)

第四樂章  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

樂曲介紹

1788年6月至8月,卅二歲的莫札特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相繼完成他生平的最後三首交響曲。儘管作曲家在寫作當時不可能預見到哪一部作品將是他的最後一首曲子因而傾全力創作,然而這最後一首《第41號C大調交響曲》著實是莫札特在此一類型的巔峰之作,其中顯現出他晚年對於對位風格的偏好與圓熟技法,在整個交響曲歷史裡,它亦是將複音音樂的最高形式──賦格注入奏鳴曲式的完美典範。

 

「朱彼得」(Jupiter)是羅馬神話中代表著力量和智慧的主神,這個標題為十九世紀時英國出版商根據此曲表現的精神所引發的聯想才加上。讓《第41號》真正得以獲致崇高地位者,不僅是整體上宏大的規模、充滿生命力的節奏及始終輝煌大器的氣勢(建立在象徵光輝清亮的C大調上),更來自於終樂章對賦格的充分運用所發揮的極致技巧,使得這部作品贏得「帶著賦格終樂章的交響曲」(Die Symphonie mit Schlussfuge)的稱號。其第一主題群的四音動機(源自奧國理論作曲家傅克斯﹝J. J. Fux,1660-1741﹞《對位法》文集 "Gradus ad Parnassum"﹝通往藝術國度之階﹞),在該樂章尾聲處,與其餘四個同樣以簡單材料構成的動機進行單對位及複對位所形成的五聲部賦格,在交響曲歷史上的偉大作品之中堪稱絕無僅有,亦是莫札特研究前輩作曲家如巴赫、韓德爾(擅長運用賦格造成強烈戲劇效果)等人的音樂之後的具體成果展現。如此做法也意味著作曲家刻意將終樂章的尾聲(同時亦是全曲最後)作為樂曲最高潮,讓尾聲儼然第二發展部,藉此與前面篇幅長大的真正的發展部互相平衡。貝多芬繼承了這樣的做法。

 

一如《魔笛》(Die Zauberflöte, K. 620, 1791)總結了自巴洛克時期以來歌劇一切美好的傳統一般,《朱彼得》這裡則讓人見識到莫札特將不同風格兼容於一首交響曲內卻絲毫不顯突兀的妙筆,例如,古典精神中很重要的藉由兩股力量的對比與消解所造成均衡態勢,表現在:其一,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群開始處力度、節奏、織度的對比,之後透過對位將原本對比的兩半樂節化為一體,其二,第四樂章發展部,透過樂器分群、力度強弱、旋律線條造型及組成音符的時值長短,造成清晰對比。主音風格與複音風格的交替,特別表現在第一樂章發展部及第四樂章呈示部。義大利詼諧歌劇的音樂語言,則在:其一,具有「優雅風格」(style galant)的第一樂章結束句(莫札特借用自己早年寫過的一首詼諧歌劇詠嘆調旋律);其二,第二樂章再現部將原先主題的基本構成音加上細緻裝飾的樂句,明顯受到義大利花腔女高音極深影響;其三,第一、四樂章呈示部的終止式,都有著典型莫札特式的詼諧歌劇序曲的影子。這些詼諧歌劇的語言,皆能和《朱彼得》那源自嚴肅歌劇的「崇高」氣質並行不悖。

 

兼容不同風格所造就的恢宏氣勢、煥發出英雄性格之下,細膩的表達反而是更動人之處。莫札特對半音的處理一向是他的音樂為何總給人充滿靈性的感覺的原因,除了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群半音上行動機(及隨後低音弦樂群低迴地唱出同一動機)帶著一付甜美嬌憨的表情,最動人的其實是第二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群後半,在一片晴朗中突然急轉下降到小調,讓人錯愕,加上重拍錯置,表現出一種詭異、深沉、燥動、不安的感覺,僅僅九小節就再度回到帶著撫慰的第二主題群,然而整個發展部雖然篇幅簡短,卻瀰漫著以它造就的悲劇氛圍,這倏忽隱現的破口,是莫札特據以讓人們得以窺見他真實內在靈魂的瞬間。即使生命中最後十年困頓潦倒甚至舉債度日,他的音樂卻在各方面總合了歷來的偉大傳統,提早跨出了貴族宮廷的城牆,將他短暫的生命延續進入下一個世紀。(文/殷于涵)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