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01-29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圖)
01-29柴可夫斯基B小調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圖)
No:1-29

第六號交響曲《悲愴》

柴可夫斯基 Pyotr Tchaikovsky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1:03’08”

  1. 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 緩板-不太快的快板

 

Disc 2    1:14’01”

 

  1. Allegro con grazia / 優雅的快板
  2. Allegro molto vivace / 非常活潑的快板
  3. Finale ; Adagio lamentoso / 終曲;悲傷的緩板

樂曲介紹

第六號交響曲〈悲愴〉(”Pathétique”)是柴可夫斯基生平最後一部完整的作品,1893年10月28日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指揮首演,在這之後的第九天,柴可夫斯基就去世了。雖然這部作品的完成時間、標題和音樂內容,與作曲家個人生命史的特殊事件及終結的時間點如此契合,但這之間不宜被過度聯想,至少,就標題而言,並非柴可夫斯基在構思此曲時早就設定的,他曾在給外甥的信中提到,「此交響曲有個標題,但那只是一個謎樣的標題,就讓有想像力的人去想像吧。」(1893)待此曲首演之後,才根據其弟莫德斯特的建議而加上「悲愴」二字。

 

向來以結構為本質的交響曲傳統,到了柴可夫斯基這裡,加入了抒情和戲劇性,而且他的抒情是屬於大膽直接、毫不含蓄的情感表達,「如何表達寫作無明確標題的器樂作品時所體會到的那種不明確的感覺呢?這純粹是個抒情的過程。」(1878)就像這首《第六號》,即便維持著四個樂章的傳統,但作曲家讓形式服從於內容表達的需要,特別設計讓原本在中間樂章會採用的慢板後延至終樂章,使《第六號》特立於一般交響曲之外,成為十九世紀第一首以慢板樂章結束的交響曲。第三樂章進行曲風格的轟轟烈烈,刻意造成讓人誤以為樂曲將在此樂章結束的錯覺,其實是為了引領進入第四樂章的晦暗世界:極度沉痛、壓抑的慢板,一開始由上而下行的旋律,以弦樂群帶出富於情緒感染力的聲響,然而它作為一聲沉重誇大的悲歎,已大於其所具有主題旋律的意義。

柴可夫斯基特有的下行二度使用,像是第一樂章的導奏、第一、第二主題,以及終樂章的A段主題,在〈悲愴〉的音樂中成為各樂章裡俯拾皆是的嘆息音型。另外,主題材料上的相似,讓各樂章之間隱然形成更具體的統一感,例如,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採用與導奏相同的材料;而仔細比較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第二樂章B段及終樂章A段,三者都是從升F音開始,材料相似,卻表達著不同的情緒。

 

《第六號》當中的陰暗沉重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配器,特別是低音樂器的運用,如低音管(是柴可夫斯基最喜愛的樂器音色之一),是開宗明義揭示整部作品基調的要角,在第一樂章呈示部及終樂章A段末尾,都表現了沉潛至最底層的灰暗感;低音提琴,在導奏處的空洞聲響為低音管增添了更低更暗的底色,也在終樂章尾聲處發出最後深沉的低鳴。採取弱起拍的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交給了中提琴與其他低音樂器,其後第二主題具義大利歌劇風格的寬廣旋律,則交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和大提琴盡致發揮。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大提琴(第二樂章)、打擊樂器的定音鼓(第一、第二樂章)的表現。第二樂章圓舞曲風格的主要旋律,數次由不同樂器加以反複,多次陳述也不致淪於呆板重複,佐證柴可夫斯基在管弦樂寫作方面的高明和細膩。

 

透過誇張的力度對比,如第一樂章呈示部將銜接發展部處從六個p突然到兩個f的驚醒、終樂章A段主題提昇至全體奏的ff之後即降落到pp的深淵,彷若情緒的大起大落,增加了音樂的抒情和戲劇性。將圓舞曲帶進交響曲世界的柴可夫斯基,繼《第一號》(1866)及《第五號》(1888)之後,再度用圓舞曲寫成《第六號》第二樂章,只不過它並非典型的三拍子,而是五四拍子這種在俄羅斯民謠中常見的節奏;第三樂章詼諧曲一開始音型式的音樂,屬於義大利南方的塔朗泰拉舞曲(Tarantella)節奏,中段輪廓鮮明的主題則是激昂的進行曲風格。全曲裡最有俄羅斯風的就是第一樂章發展部裡,一段由小號和長號的銅管四重奏引用東正教葬禮的輓歌旋律,作曲家生命盡頭的最後一部作品,其實早在此處的音樂當中就已預示死亡的意象。(文/殷于涵)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