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01-28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圖)
01-28布拉姆斯第三號交響曲(圖)
No:1-28

第三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 Brahms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1:33’06”

  1. Allegro con brio / 有活力的快板
  2. Andante / 行板

 

Disc 2   1:17’37”

  1. Poco Allegretto / 較快的稍快板
  2. Allegro / 快板

樂曲介紹

在交響曲歷史上,布拉姆斯被定位為直接繼承了貝多芬以降的德奧傳統。身負如此重任的他,在交響曲的創作態度上自是極端謹慎的,《第一號交響曲》(op. 68, 1876)自著手至完成,耗時近二十餘年。相較之下,《第三號》自1883年五月開始至十二月寫完,是他的四首交響曲裡創作時間最短、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首。

 

與《第二號交響曲》(op. 73, 1877)相隔六年之後,布拉姆斯於1883年完成《第三號》。自《第二號》至《第三號》之間,他寫下包括《小提琴協奏曲》(op. 77, 1878)、《大學慶典序曲》(Akademische Festouvertüre, op. 80, 1880)、《悲劇序曲》(Tragische-Ouvertüre, op. 81, 1881)及《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 83, 1881)等幾部大型作品,涉獵了管弦樂的各種體裁。因此《第三號》在許多方面超越前兩首交響曲並不令人意外。當時五十歲的布拉姆斯,正值創作生涯的轉折點,他的創作晚期可從這首交響曲算起,其中有典型的布拉姆斯成熟時期音樂風格,還有他總結前輩作曲家的成果。

 

布拉姆斯在許多作品的第一樂章(例如《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選擇具有多樣變化可能性的六四拍子,《第三號交響曲》也不例外,在管樂以兩個長音開啟第一主題群之後,由弦樂所帶出的一段下行音型,其錯置節拍伴隨切分節奏加上在F大調和f小調之間交替的調性,使得一開始的幾小節內馬上就讓聽者一方面感受到音樂的厚重與強勢,一方面又對樂曲的節拍及調性感到混淆,一直要到第十五小節之後才得以「著陸」在正規節奏及調性上(然而有趣的是此時音樂的力度反而弱了下來)。第二主題群轉成九四拍子,可視為以每小節為單位進行變奏。回到六四拍子的結束句裡,更是充滿切分節奏、重音移位、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旋律線條反方向進行等,而除了這些典型的布拉姆斯音樂特色之外,還有他與前輩作曲家的密切關係:高音弦樂群帶出的下行音型,和舒曼《第三號交響曲》〈萊茵〉(’Rhenish’, op. 97, 1850)第一樂章開頭如出一轍;和聲上運用同名大小調的交替造成調性模糊,則是源自於舒伯特的作法;另外,對主題材料當中重要動機”F-A-F”音的發展,類似貝多芬在《第五號交響曲》(’Fate’, op. 67)「命運的動機」的運用。

 

相對於第一樂章的「重」,第二樂章則以民歌風的簡樸與前者形成強烈對比:由木管加法國號,與弦樂之間用短句形成呼應關係而開啟第一主題,布拉姆斯在此處的管樂寫作精湛,讓人聯想起他的《第二號小夜曲》(Serenade in A major, op. 16, no. 2, 1857-60)。第三樂章對大提琴的重用,如同在《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一般,將主題旋律含蓄的熱情交給這件樂器表現,再適合不過。布拉姆斯的管弦樂編制幾乎未超出貝多芬中期以後的交響曲所立下的二管編制,不過他較偏好中低音域的音色,加上內聲部往往藏著不同節奏型態(如三拍對二拍)的「節奏對位」,造成聲音的厚重和錯綜複雜,終樂章的發展部即是如此。

 

除了聲響節制而不誇張的管弦樂法之外,《第三號》在形式方面的佈局也算是保守的:第三樂章屬於三段體,其餘的樂章則都採用奏鳴曲式,足見作曲家對形式的固守與堅持。不過,此處第三樂章特別之處在於,它並非詼諧曲,速度的設定上也不屬於詼諧曲,而是比平常的詼諧曲來得慢,強調一種優雅的風格。布拉姆斯對交響曲發展的貢獻之一就是對第三樂章形式結構的修改,《第三號》可作為例證。在這裡第三樂章與第一樂章在內容和情感上的巨大對比,也讓人感受到作曲家的音樂表現幅度的寬廣。更不尋常的是終樂章的最後,儘管重述第一樂章”F-A-F”音的「格言動機」(motto theme)來強化全曲統一性(許多前輩作曲家都曾這麼做過),卻以一種速度放慢的、沉澱的、而非貝多芬式的「穿越黑暗,迎向光明」來結束,在貝多芬的交響曲裡速度放慢表示要為「衝向終點」作準備,布拉姆斯卻讓音樂「就這麼歸於平靜」,這當然是他比貝多芬浪漫的地方,也預示了進入創作晚期的他,更講求沉穩和內斂的音樂風格。(文/殷于涵)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