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01-23(圖)
01-23(圖)
No:1-23

德意志安魂曲

布拉姆斯 Brahms
  • DVD片數:3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1:25’06’’

I. 承受痛苦的人有福了 Selig sind, die da Leid tragen 

相當慢,帶著表情 Ziemlich langsam und mit Ausdruck

 

Ⅱ. 凡是肉體就像青草 Denn alles Fleisch , es ist wie Gras

慢,如進行曲般—有些綿延—不太快的快板 Langsam ,marschmässig—Un poco sostenuto—Allegro non troppo

 

 

Disc 2   1:40’28’’

III. 主啊!請教導我曉得 Herr, Iehre doch mich Andante moderato

中庸的行板 Andante moderato

 

 

 

IV.  祢的居所何等可愛 Wie lieblich sind Deine Wohnungen 

適當活躍 Mässig bewegt

V. 雖然你們現在憂傷 Ihr habt nun Traurigkeit  

慢 Langsam

 

 

Disc 3   1:09’41’’

VI. 我們在這裡並沒有永存的場所  Denn wir haben hie keine bleibende Statt 

行板—生氣蓬勃—快板 Andante—Vivace—Allegro

VII. 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  Selig sind die Toten,die in dem Herren sterben 

莊嚴隆重 Feierlich

 

 

樂曲介紹

「安魂曲」(Requiem),即「安魂彌撒」(Requiem Mass),是羅馬天主教專為追悼亡者的彌撒儀式,其名稱”Requiem”是彌撒一開始「進堂曲」經文的第一個字,原意為「安息」。安魂曲有其既定的經文、儀式功能及結構,歷來大多數作曲家幾乎都是據此來加以譜曲。以「安魂曲」為名的音樂作品,大約自十七世紀開始數量倍增,在作曲家筆下,跳脫原本的功能取向,擴大其藝術表現的範圍,成為非禮拜儀式的音樂創作,進入到藝術作品的層次。

 

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全名為”Ein deutsches Requiem nach Worten der Heiligen Schrift”,原意是「一部依照聖經文詞譜寫的德文安魂曲」。與一般安魂曲不同的是,作曲家並非採取傳統上用於儀式的拉丁文安魂曲結構,而是從馬丁.路德翻譯的德文聖經詩篇裡自選出十六段經文,有系統地組合在七個樂章的音樂當中。是以這部作品雖有「安魂曲」之名,且音樂本身亦表現出高度的宗教情感,但它並不是為教堂儀式而創作,實屬於音樂會用的安魂曲。

 

《德意志安魂曲》的創作過程,從1857年動筆到1868年完成,中間歷時達十一年之久。1856年舒曼的去世可能是激發布拉姆斯創作這部作品的動機,之後的創作工作斷斷續續,擱置了幾年,一直到1865年母親過世的影響,才促使他決定完成此曲。而這部作品也經過了「三次」首演:1867年在維也納演出前三個樂章,由於當時樂團、大合唱及定音鼓打擊在第二樂章後半部賦格式段落裡的整體表現欠佳,使得這第一次的首演出師不利;1868年由布拉姆斯在不來梅親自指揮(第五樂章並未演出),此次成功的演出為當時三十五歲的布拉姆斯建立起作曲家的聲望;1869年由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作第三次首演,才將全曲的七個樂章做了完整的呈現。

 

傳統上安魂曲的內容,是為過世的人祈禱,祈求靈魂得到上帝的救贖及永恆的平安,但《德意志安魂曲》則以活著的人為對象,給予安慰並傳達希望、信念及應許,其經文內容反映出布拉姆斯作為一位虔敬的路德教派信徒的宗教觀,而當中的音樂也有著在同類作品裡非常少見的處理手法:例如,第二樂章雖然是三拍子,但它其實屬於送葬進行曲,作曲家在此藉由定音鼓力度強弱變化,並使用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在中低音域拉奏,以強化該樂章送葬進行曲的內涵;第六樂章代表末日大審判的樂段中,作為象徵的小號聲,意不在喚起恐怖情緒製造懾人效果,而是傳達一幅復活與新生的榮景。另外,以小調開始的三個樂章(第二、第三、第六),最後都結束在象徵光明的大調上。

 

全曲主要是寫給合唱團和管弦樂團(偶爾加上管風琴),並在第三、第六樂章加上男中音獨唱,在第五樂章則有女高音獨唱。形式上,七個樂章之間隱含了一種對稱的型態,如第一和第七樂章在調性及內容上的遙相呼應,第二和第六,第三和第五也有這樣的關係。樂曲的速度並不快,加上管弦樂編制和配器方面的刻意安排,製造出始終朦朧卻透著溫暖的色彩,例如第一樂章省略了小提琴、豎笛和小號,利用中提琴和大提琴暗淡敦厚的音色來烘托豎琴,表現出輕聲細語般、充滿安慰且宛如昇華的音樂。另外,第二樂章一開始,布拉姆斯以其典型的四度上行動機,加上一短一長的節奏型態,營造出堅毅地跨步向前的感覺。整首曲子當中,俯拾皆是出色的對位寫作,除了前述第二樂章後半部的賦格式段落,還有第三樂章最後以及作為第六樂章結束的雙重賦格大合唱,這些都是布拉姆斯在作曲手法上受到前輩作曲家如巴赫、韓德爾等人影響的最佳例證。

 

《德意志安魂曲》證明了卅五歲的布拉姆斯對於大型樂曲不管是人聲或管弦樂都已有十足掌握的能力,標誌著他在合唱音樂方面的偉大成就,也是青年布拉姆斯的傑出作曲家地位廣受認可的重要代表作。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他既遵循傳統又跳脫傳統的兩面:既遵循德奧作曲家一脈相承的傳統,同時又跳脫安魂曲既有格式,一如他向來既古典又浪漫的音樂風格。(文/殷于涵)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