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01-16莫札特 魔笛(圖)
01-17 莫札特 魔笛(圖)
01-16莫札特 魔笛(圖)
01-17 莫札特 魔笛(圖)
No:1-16、1-17

歌劇《魔笛》(上)(下)

莫札特 Mozart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4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700

魔笛(上)

Disc 1  1:09’51”

Zu Hilfe! Zu Hilfe!

Der Vogelfänger bin ich ja

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ön

O zittre nicht, mein lieber Sohn!

 

Disc 2  1:08’10”

Bei Männern, welche Liebe fühlen

Zum Ziele führt dich diese Bahn

Schnelle Füße, rascher Mut

Marsch der Priester

 

 

魔笛(下)

Disc 1  1:00’55”

O Isis und Osiris

Alles fühlt der Liebe Freuden

Der Hölle Rache

In diesen heil'gen Hallen

 

Disc 2  1:38’18”

Ach, ich fühl's

Ein Mädchen oder Weibchen

Bald prangt, den Morgen zu verkünden

Der, welcher wandert diese Straße

Papagena! Papagena! Papagena!

Pa Pa Pa---

Nur stille, stille, stille

Die Strahlen der Sonne

樂曲介紹

《魔笛》是莫札特最後一部作品。一般人喜歡它的明麗斑瀾、雋思妙語,整部歌劇像一園怒放的群花般天然飛動。專家學者對莫札特能在一部歌劇中,結合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奧地利諸多優良傳統,且能讓它們在群聚後消失了自我的邊際而渾然一體,感到不可思議。

 

莫札特與《魔笛》劇作家許卡內達(Emanuel Schikaneder)都是共濟會(Freimaurer)會員,共濟會源自十二世紀,是追求人性、平等、自由、行善的組織,成員為男性,互以兄弟稱之。在不同的政治時空,共濟會時而開放、時而查禁。莫札特為共濟會寫了不少婚喪喜慶的儀式音樂,劇作家原本是想以《魔笛》來宣揚共濟會苦修、律己、期待光明、勝利的精神,應是一部寓意劇。例如劇中薩拉斯特羅(Sarastro)就是共濟會的思想家波恩(Ignaz von Born)、王子則是解禁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夜后是嚴苛的女皇德瑞西亞(Maria Theresia)等。

 

此外降E大調是共濟會的調性,所以歌劇就是以這個調性開始、結束的;數目「三」,是共濟會的象徵,故序曲就是以「三」和弦敲「三」下開始的,還有王子「三」叩「三」個聖殿門、「三」侍女、「三」仙童……等,還有劇本首次出版時,印在上頭的金字塔、五角星、沙鐘、角尺等圖案,也是共濟會成員領會的象徵。如此看來,似乎《魔笛》帶著濃厚的共濟會色彩,但今天它絕不是這個組織的傳播工具,因為劇本被莫札特的音樂昇華了!它已不再只是單純的符號,不再帶著具體的有限性,而是以超乎人類的樣式,詮釋人類的感情,如果你能站到「有限直觀中的無限形式」這個高度上,共濟會的理念、象徵,也就不重要了。

 

雖然劇本沒有講明故事地點,但從劇中聖歌有「伊希斯」(Isis,埃及女神)及「奧西里斯」(Osiris,尼羅河神)來看,應是神話時代的埃及。跋扈、剛愎的夜后(代表黑暗)與寬容、仁慈的薩拉斯特羅(代表光明),在這兒展開了較量。夜后的音樂純粹是義大利式的,她先以宣敘調「親愛的孩子,別顫抖啊!」勸服王子為她奪回女兒,然後詠嘆調的前段是小調、緩慢的悲訴,後段是大調、激昂的鼓舞,此曲在結構、意蘊雙方面,都無比完美。夜后在第二幕的「復仇之火在我心裡燃燒」,是《魔笛》的招牌曲,炫技的花腔,挾協奏曲之勢,將「人聲」推到「樂器化」的境界。薩拉斯特羅的回應「在圍牆環繞的聖地,復仇之念都會消除」,強烈凸顯二者性格之對立。這首男低音歌曲散發著英國都鐸王朝神聖、靜穆的遺韻,顆顆音符都聲若洪鐘。

 

捕鳥人與王子的對立,則建構在另一種層次上,捕鳥人是直覺的(「我是一個捕鳥人」)、原始欲求的(「帕帕蓋諾想有個情人或老婆」)﹔王子是思考的、理想的(「這幅畫像可真迷人」),所以,捕鳥人的歌曲往往具樸實的民謠風,王子的詠嘆調總是堅守共濟會的原則。第一幕帕米娜與捕鳥人有一首著名的二重唱「對人有情的男人」,在此她憧憬著對王子的愛情,音樂因而顯得清新、透明、天真。到了第二幕帕蜜娜的詠嘆調「啊!我感到愛情的幸福已經永遠消失了」,風格卻如此沉鬱、淒惻、憮然,我們發現就在兩幕之間,愛情讓帕米娜長大了、成熟了。

 

合唱在《魔笛》歌劇中非常重要,不論是崇高莊嚴的或是詼諧逗趣的,都留有葛路克影響的痕跡。當然《魔笛》的特色也展現在為對白而留下的大片空間。歌劇中穿插對白是德奧固有的傳統。由於它不是宣敘調,所以這些對白完全獨立在音樂之外,但對白畢竟只是歌劇進行時的「巨大休止符」,更何況很多好的音樂並不一定在完整的詠嘆調裡。例如王子在聖殿前追問著:「永恆的黑夜,何時消失?」時,隱身合唱所傳來的回答,多麼安慰,多麼溫暖,多麼人性。另外兩個盔甲武士引領這對情人接受水火試驗的音樂,是全劇最令人驚心動魄、不寒而慄的。我相信莫札特在譜寫這段音樂的時候,死神就在他背後望著他,請聽聽,伸縮號在這裡用得多詭異,還有不絕於耳的弦樂、木管涕零之哀嘆,賦格進行中,男聲凜然的聖詠主題,句句斬釘截鐵地宣告著。雖然劇情與安魂無關,但絕對比莫札特《安魂曲》中的任何一段,都更安魂。

 

劇作家為了讓莫札特能心無旁騖地創作《魔笛》,特別打造了一間小屋給他。這「魔笛小屋」目前坐落在薩爾斯堡莫札特音樂院的碉堡公園裡,供人觀賞。《魔笛》於一七九一年九月三十日首演,同年十二月五日莫札特就去世了。可是以首演期間一個月就演了二十場的成績來看,莫札特的高興、滿意是可想而知的。他在十月七日寫信給妻子:「…最令我高興的是der stille Beifall(靜默的喝采),我確知聽眾感覺到這歌劇是如何不斷地在上升。」如果有一天,你到了莫札特歌劇院,別忘了到濃蔭深處去尋找「魔笛小屋」,找到時,不要喧嘩,放輕腳步,慢慢走過去,然後,為這漆黑的小屋,致上你靜默的喝采。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