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1 01:16:04
I. 交響曲Sinfonia
莊嚴而速度稍快-快板 Maestoso con moto-Allegro
稍激動的小快板 Allegretto un poco agitato
虔誠的柔板 Adagio religioso
Disc2 01:21:34
2. 凡是有氣息的都要讚美主 Alles, was Odem hat, lobe den Herrn.
3. 說出來吧,你們這些被主救贖了的 Saget es, die ihr erlöst seid durch den Herrn
4. 說出來吧,你們這些被救贖了的 Saget es, die ihr erlöset seid
5. 我靜心等待主 Ich harrete des Herrn
6. 死亡的繩索綑綁著我們 Stricke des Todes hatten uns umfangen
8. 現在所有人感謝上帝 Nun danket alle Gott
10. 你們所有的族群!要將光耀和力量歸給主 Ihr Völker! bringet her dem Herrn Ehre und Macht!
對歐洲人來說,「一八四○年」是深具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雖然經過拿破崙戰爭的洗禮,許多地方的政局此時正在民族國家與專制共和的浪潮中翻騰,但是他們依然沒有忘記:這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問世四百週年的時刻。
作為活字印刷之祖,從中國人的眼光來看,古騰堡印刷術比起北宋時期的畢昇活字印刷,可又晚上了四百年左右,而且他是「發明」,抑或是「學習」了中國已有的技術,其實不無疑問。但比起漢文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古騰堡印刷術不只更適合於使用字母系統的印歐語言,該技術更讓大量印行各種語言版本的聖經成為可能,從而創造了實現宗教改革的有利條件,後續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無不受其影響,確是歐洲文化史上相當關鍵的轉捩點之一。
身處作為歐洲印刷出版核心區域的萊比錫,孟德爾頌彼時自然也加入了慶祝這個「紀念年」的行列,而他接受市府委託、為這場文化盛事作出的貢獻,一是寫給男聲合唱與銅管樂團的清唱劇《節慶之歌》(Festgesang),另一首即是《讚美詩》(Lobgesang)。
《讚美詩》,也可譯為頌歌、頌詩等,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不難想見,這原本是一首受到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啟發、用以讚嘆活字印刷聖經誕生的作品,它以交響曲加清唱劇的形式,結合代表俗世的器樂與代表聖事的人聲,寫成三章的管弦樂與九個樂章的合唱與獨唱,前三章純器樂被同歸為「第一部分」,聲樂的前四個樂章為連續不間斷的「第二部分」,最後的五個樂章則是曲間有間斷的「第三部分」;編制為二位女高音、一位男高音、合唱團、兩把長笛、兩把雙簧管、兩把單簧管、兩把低音館、四把法國號、兩把小號、三把長號、定音鼓、管風琴、弦樂。作曲家在樂譜封面的標題下,直接引用馬丁路德所言:「冀望所有的音樂與藝術都應該為創造萬物、給予一切的上帝服務。」表達了本作品的核心意旨。
《讚美詩》完成後,當年六月即由孟德爾頌親自指揮,以五百人的陣容在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盛大首演,不過作曲家卻未曾將此作品視為自己的「交響曲」之一:目前一般慣稱孟德爾頌的五首交響曲中,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二四年完成、一八二九年出版,殆無疑義;但接下來寫於一八三○年的《宗教改革》交響曲,作曲家卻不願出版,而且直接在一八四二年出版了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被跳過的「第二號」,也許被他留給了一八三三年的《義大利》,但這首交響曲的修訂一直未完,到孟德爾頌去世之後的一八五一年才出版,成為第四號交響曲。整理孟德爾頌舊版全集的編纂者則將懸缺的「第二號」之位,指給了本非交響曲的《讚美詩》;而作曲家不滿意的《宗教改革》也在一八六八年出版為第五號交響曲。但因為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孟德爾頌有將《讚美詩》當成交響曲的意思,新版作品全集(Mendelssohn- Werkverzeichnis, MWV)已去掉此作「第二號交響曲」之名,將其歸類至宗教聖樂作品。
第一部分:1.交響曲(Sinfonia)共三個樂章
章一:莊嚴而速度稍快-快板(Maestoso con moto - Allegro)
開頭長號吹出有如宣告天使之音的前奏主題,長號吹一句、樂團重複一次,有如教會中一人領唱詩歌、眾人隨之齊唱;該主題與孟德爾頌三年前發表的《詩篇四十二篇》(Op. 42)主題相似,在《蘇格蘭》交響曲裡也有出現,素材可能是來自葛利果聖歌的聖母頌歌(magnificate)。
進入奏鳴曲式的段落,兩個主題與前奏的主題共同支撐整章,末段回到開始的主題,經過一段單簧管裝飾奏,沒有間斷地通向章二。
章二:稍激動的小快板(Allegretto un poco agitato)
本章前段配器安排第一小提琴與大提琴為一組,雙簧管與低音管為另一組,兩個組合彼此承接或問答,帶出舞曲感的主題,單簧管、第二小提琴、低音弦樂撥奏與之相和,而g小調則為這分悠閒愉悅添上一絲憂愁。
中段,管樂器吹起來自前章長號前奏主題的聖詠風樂句,弦樂器不斷以前段主題的片段穿梭其中,可以見到巴赫筆法的影子。
章三:虔誠的柔板(Adagio religioso)
器樂部分最後,進入ABA三段體的優美慢板樂章,弦樂帶頭合奏,之後加入管樂,再轉往木管樂器與法國號的合奏,弦樂承接之後進入B段,調性由D大調轉成d小調,氣氛為之一沉,急促的音符更顯緊繃,為之後進入聲樂部分的張力預作鋪墊。
第二部分:清唱劇(Cantata)
2:合唱與女高音獨唱(Chorus & Soprano )
弦樂接續器樂部分最後的感覺,來自四面八方的管樂緊接著再次吹奏開頭的前奏主題,似乎催促著人們快快讚美上帝,堆疊之中,合唱開口召喚:「所有人都來吧(Alles, alles)。」再以單唱、輪唱、賦格等方式,唱出三段唱詞:「凡是有氣息的都要讚美主」(詩篇150)、「用弦樂器讚美主,用你們的歌讚美他」(詩篇33)、「凡是有肉體的都讚美他的聖名」(詩篇145)。
此後器樂為之一變,在木管連續斷音的襯托中,女高音獨唱與女聲合唱對話道:「讚美主,我的靈魂,以及,在我裡面的都讚美他的聖名。讚美主,我的靈魂,並且,不要忘了他施給你的恩惠」(詩篇103)並直接進入下一樂章。
3:男高音宣敘調和詠嘆調(Tenor Recitative & Aria)
宣敘調出自詩篇107,男高音呼告被上帝拯救於水火的人們讚美主;詠嘆調則出自詩篇56,小提琴婉轉地為獨唱伴奏,闡述道:「在苦難的時刻,他數著我們的眼淚,他用他的話語安慰愁苦的人。」最後又回到宣敘調裡的「說出來!感謝他,讚美他的善良。」接入第四樂章。
4:合唱( Chorus)
唱詞同樣出自詩篇107,旋律為賦格,合唱以上帝「數著苦難者的眼淚」,平靜地寬慰受苦者的靈魂;器樂則是三連音與撥弦不輟,顯示了苦者內心之激動不已。
5:女高音二重唱和合唱(Soprano Duet & Chorus)
音樂繼續不間斷地進入第二部分之末,也是全曲中最著名的第五樂章,唱詞來自詩篇40,第一女高音在法國號與弦樂穩定的節奏相伴下唱道:「我靜心等待主,他趨身向我,俯聽我的懇求。」合唱即回應:「把希望寄託在主身上的人有福了!」第二女高音之後也依樣加入這個循環,共譜成溫暖的合唱。
6:男高音詠嘆調和宣敘調(Tenor Aria & Recitative)
曲子的第三部分,以高潮的戲劇性對話為轉折,疾行的器樂旋律送出男高音恐懼的吶喊:「死亡的繩索綑綁著我們、對地獄的恐懼襲擊了我們,我們徘徊在黑暗中!」(詩篇116)孟德爾頌在此安排以弗所書5:14回應:「他卻說,醒來吧!醒來吧!你這個沉睡者,從死者中站起,我要照亮你!」宣敘調延續這一線索,取用以賽亞書21:11-12,獨唱者在弦樂的震音後又問:「守護者,黑夜馬上會過去嗎?」漸慢的速度顯示他並無信心,守護者則理性地回應:有晨必有夜,想問再來吧,就在獨唱者又問一次「黑夜要過去了嗎?」的時候,女高音忽迸一句:「黑夜已經過去了!」震聾發聵,猶如驚醒惡夢中人。
7:合唱( Chorus)
女高音這天外飛來的宣告一掃陰霾,曲風轉為明亮歡快,號角吹響,四部合唱堂皇地歌頌:「黑夜已深,白晝將近」,且有兩條賦格旋律,在後句「我們就當脫去暗昧的行為」與「帶上光明的兵器」追述上來(羅馬書13:12)。
8:聖詠(Choral)
來自十七世紀作曲家克魯格(Johann Crüger)譜寫的聖詠《Nun danket alle Gott》。此處第一節無伴奏合唱,第二節樂團與管風琴加入,愈顯隆重莊嚴,其十六分音符與合唱團的四分音符相對,取法巴洛克競奏風格,也是孟德爾頌向巴赫學習與致敬的表現。
9:女高音與男高音的二重唱(Duet: Soprano & Tenor)
本章原為男高音詠嘆調,作曲家在首演後替換為二重唱,與之前的合唱有所區隔之外,男、女高音的二重唱抒情地歌頌主的慈愛與救贖,相應的器樂部分,僅以長笛、低音管、弦樂五部的小編制為之伴奏。
10:合唱( Chorus)
柔美的二重唱後,終樂章力道全開,管樂長音、弦樂短音的和弦齊奏,與管風琴堆疊為厚度十足的音響,男低音引入賦格的合唱:「你們所有的族群!要將光耀和力量歸給主……(詩篇96)」之後加快速度、弦樂也變得急促起來,同樣以賦格來唱歷代誌上16:8-10的:「一切感謝主!……讚美他的榮耀。」
全曲開頭前奏的主題重新響起,明示整部作品進入尾聲,《讚美詩》就在合唱:「凡是有氣息的都要讚美主!哈利路亞(詩篇150)」宏大的齊頌中,莊嚴地結束。
(文/陳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