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157-final-01(圖)
1-157-final-01(圖)
No:1-157

第二號鋼琴三重奏

舒伯特 Schubert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84'44

第一樂章:快板 Allegro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 Andante con moto

 

 

Disc 2  50'19"

第三樂章:詼諧曲:有節制的快板 Scherzo:Allegro moderato

第四樂章:有節制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樂曲介紹

 舒伯特名下已知的鋼琴三重奏共有四首,他在十五歲譜寫第一首單樂章作品(Op. 28)的十五年後,才重拾這個曲種,留下降B大調(D. 898)、降E大調(D. 929)、降E大調(D. 897,只有單樂章)三曲;其中又以第二曲(D. 929)最為知名,其第二樂章曾廣為《千年血后》(The Hunger,1983)、《赤色風暴》(Crimson Tide,1995)、《鋼琴教師》(La Pianiste,2001)、《愛情的模樣》(Hoje Eu Quero Voltar Sozinho,2014)等電影所用。

    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常和幾位朋友:小提琴家史邦齊希(Ignaz Schuppanzigh )、林克(Joseph Linke)及鋼琴家波克雷特(Carl Von Bocklet)以三重奏自娛,促成作曲家進一步研究三重奏的和聲技巧,從而寫出D. 898、D. 929,還有原本可能作為D. 898其中一個樂章的D. 897。雖然關於它們的誕生,至今都有一些疑點,不過與親筆譜已然散佚的D. 898,或妾身未明、只知其本非獨立樂曲的D. 897相比,D. 929不只草稿與親筆譜尚存,還有一八二七年十一月開始作曲的時間註記,可謂三者之中身世最為明朗的一曲。該年經歷貝多芬去世,自己也苦於疾病纏身的舒伯特,用更加成熟的筆法,刻劃他心靈的起伏與轉折,舒曼於迪亞貝里(Diabelli)出版D. 898的一八三六年,就曾在自己創辦的《新音樂》雜誌評論道:「第一曲(D.898)高雅、親切而清純,慢板樂章在次曲(D.929)中雖達到一種令人驚怖嘆息的高潮,但是在第一曲中卻有如一首安祥的夢幻曲,充滿人類情感的起伏;詼諧曲樂章的情形也大致類似……我無法分出這兩首曲子的高下,時間孕育了這些優美的作品,卻不能立刻再產生另一位有如此才華的作曲家。」除了點出D.898頗富舒伯特風的歌謠性特色,並顯示D. 929獨特的和聲與主題發展,在宏大的整體結構裡化為更具深度的崇高,讓後者足與弦樂五重奏和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並列為舒伯特晚期室內樂孤高境界的經典之聲。

    舒伯特本人生前也相當看重D. 929,但在安排出版時,卻為該曲面世平添了一番波折:他詢問修特(Schott)與普羅布司特(Probst)兩家出版社,結果於一八二八年二月同時收到兩者肯定的回覆。舒伯特一面先以一百盾(gulden)向修特議價,並在四月補上曲子三月二十六日演出獲得成功的消息,希望對方盡快進行;一面又用六十盾的價格探詢普羅布司特的意願——他同樣對後者提及演出成功一事,不過尚未明言出版,未料因此造成普羅布司特誤解,四月中旬即先於修特寄來同意的回函,並匯款六十盾——或許普羅布司特也明白這是一樁划算的好買賣吧!木已成舟,雖然修特在不久後的四月末同意出價一百盾,作曲家還是決定僅以六十盾的價格,把D .929交給了普羅布司特。

    在雙方後來交涉相關事宜的過程中,作曲家要求將此曲編為自己的第一百號作品(Op. 100),並希望盡速付梓,字裡行間流露著對「境外出版」(普羅布司特位於萊比錫,非屬奧地利)的期待與迫切,該作樂譜最終於一八二八年十月末在萊比錫發行,可惜十二月在維也納上市時,舒伯特已不在人間,留下些許遺憾。

相對於始作與出版,首演時間反而是本曲尚未確知的一大疑點,目前相關紀錄有二:一是一八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由史邦齊希、林克、波克雷特於維也納史邦齊希四重奏演奏會上演出;二是一八二八年一月二十八日,為慶祝作曲家好友史邦( Josef von Spaun)訂婚,由同樣成員在史邦家中演奏。兩筆紀錄都只提到演奏了三重奏曲,但未標明調性,讓此兩處所指究為D.898抑或D.929成了謎團,從而使兩曲完成時間難以藉此釐定,目前比較常見的看法為D.898系一八二七年所奏,D. 929則在一八二八年;而D. 929確切有本可稽的公開首演,當屬一八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在維也納愛樂協會的「舒伯特作品發表會」——可以確定的是,D. 929為舒伯特生前親聆首演的最後幾首曲子之一。

    另外,此曲也有不同的版本。作曲家本人在出版時曾大幅刪減終樂章的音樂,且在寫給普羅布司特的信裡明確提過:「終樂章的刪減必須正確遵循」,該版因之具有十分的正當性;不過比之原譜,這個決定同時也刪掉了部分魅力,而且篇幅仍然巨大,所以新編全集選擇復活刪去的段落,讓此曲得以本來面目,呈現出版多年以來的另一種樣貌。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降E大調

    奏鳴曲式,舒伯特用獨特的手法,將很多片段性的主題串連起來:呈示部以第一主題強有力的齊奏開始,大提琴相對抒情後,弦樂震音與鋼琴半音階讓音樂過渡到斷奏的第二主題,一邊變奏一邊從b小調重複轉調至降B大調的第三主題,三連音帶來不同於前兩個主題的感覺,至第四主題由弱至強地結束呈示部;發展部繼續將這個第四主題不斷轉調發展,尤以相同內容的部分移調反複,卻能體現氣氛微妙的變化而不顯乏味,最見舒伯特獨具的巧思,最後略略暗示第一主題,把音樂推入下一階段;再現部依例讓第一主題回到主調,第二、三、四主題接著移調重現,尾奏取自第二主題的素材,並返抵第一主題作結。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c小調

    歌謠體、可視為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式,有與《冬之旅》相近的孤寂況味,是全曲最常被挪用的一個樂章。跟上一個樂章一樣,本章素材與轉調變化也相當豐富,包括兩大主題樂段,結構為A-B-A+B。

    A段據作曲家好友、彼時維也納音樂圈要人松萊特納(Leopold Andreas Ignaz Sonnleithner)指出,原是瑞典歌曲片段,近來研究則認為,其旋律應取自《夕陽西沉》(Se solen sjunker)一曲,可能是舒伯特聽過瑞典歌手演唱之後加以運用而來;降E大調的B段,兩部弦樂器在鋼琴分散和弦上下抒情歌唱;隨著鋼琴更加熱情,弦樂則下行搭配,導出同調的強奏,帶有動機「發展」意味地鋪墊A段再現掀起的高潮;接著B段改以C大調,漸漸轉至A大調後,回到 C大調;再於尾段進入同主音的c小調、回顧A段,止步於「落日獨行的寥然」。

 

 

第三樂章:詼諧曲:有節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降E大調

    詼諧曲,三段體。A段以卡農手法處理,主題輕快淳樸、變化紛呈;B段用緊湊的強弱與音符的疏密變化,營造明顯的節奏感,戛然止於一節弱音樂段後,回到A段結束。

 

第四樂章:有節制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降E大調

    本樂章素材之多,較前三個樂章有過之而無不及,原版本長達八百四十七小節,舒伯特自己刪減後,也有七百四十八小節,顯得十分龐大。整體為迴旋曲式,共有三大主題:鋼琴6/8拍三連音彈奏的輕快A段;小調2/2拍自成一格的B段;精力充沛的C段。整體結構如下:

A(降E大調)—B(c小調)—C(降B大調)—B(c小調)—A(降B大調轉b小調)

B的發展(出版時舒伯特部分刪除)—C的發展—A與B的素材(出版時舒伯特刪除)+橋段

A(降E大調)—B(f小調)—C(降E大調)—B(f小調)—A(降E大調轉e小調)+尾奏(降e小調轉降E大調)

    從主調開始,依序演奏三個主題,並對B與A加以變化,又插入來自第二樂章《夕陽西沉》的元素;其次針對B與C兩大主題再加發展;回到主調的A段後,基本是開始的主題下移五度,尾奏以降e小調現身,由暗至明,轉回降E大調,很舒伯特式地在剎現的光彩中完成全曲。(文/陳安駿)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