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150-01-01(圖)
1-150-01-01(圖)
No:1-150

第二十五號交響曲

莫札特 Mozart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1  1:17’15’’

第一樂章:有活力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第二樂章:行板 Andante

 

Disc2 59’19’’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 Menuett

第四樂章: 快板 Allegro

樂曲介紹

在貫串莫札特音樂生命的所有交響曲裡,最出名的無疑是被稱為「三大晚期交響曲」的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號,尤其第四十號的第一樂章,可謂膾炙人口。

 

無獨有偶,在這些作品中,與第四十號並列莫札特「唯二」小調交響曲——而且都是g小調——的第二十五號,雖然過去不若第四十號名聲響亮,大約在一九八四年作為知名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片頭音樂之後,才真正成為作曲家名下的當紅作品;但就莫札特長約四分之一世紀的交響曲創作歷程來看,第二十五號不但是第四十號的「老祖宗」,也是他寫作風格的分水嶺,在古典樂派發展史上,更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一七七三年三月,莫札特父子結束他們的第三次義大利旅行,回到薩爾茲堡,歸國的一個半月之內,莫札特就連續寫出了四首義大利風格的交響曲。雖然目前通行的交響曲編號,是由克歇爾(Ludwig Alois Ferdinand Ritter von Köchel)按照莫札特親筆譜集原本裝訂的順序編纂的,但這本譜集裡所錄一七七三年至一七七四年的九首交響曲,譜上創作時間的記錄都被抹擦掉,已經無法辨識。經過後世學者威賽瓦(Téodor de Wyzewa)與桑弗瓦(Georges de Saint-Foix )等人研究,才將這些作品的成曲順序重新梳理為:

一七七三年:

第二十六號交響曲,降E大調(K. 184),3月30日

第二十七號交響曲,G大調(K. 199),4月10至16日

第二十二號交響曲,C大調(K. 162),4月19日

第二十三號交響曲,D大調(K. 181),5月19日

第二十四號交響曲,降B大調(K. 182),10月3日

第二十五號交響曲,g小調(K. 183),10月5日

一七七四年:

第二十九號交響曲,A大調(K. 201),4月6日

第三十號交響曲,D大調(K. 202),5月5日

第二十八號交響曲,C大調(K. 200),11月17日

 

從以上的表列,可以發現,第二十五號交響曲其實是在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二、第二十三號,也就是莫札特與父親回家後所寫四首交響曲之後,才創作的樂曲,而從第二十三號完成的五月,到第二十四與第二十五號完成的十月,中間經過了四個多月。這段時間,莫札特並沒有一直待在薩爾茲堡,而是於七月中旬前往維也納,並在當地停留約兩個月,儘管並未如其所願、謀得一分穩定的工作,可是這次出行,除了結識如華根塞爾(Georg Christoph Wagenseil)、狄特斯多夫(K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薩里耶里(Antonio Salieri)、霍夫曼(Leopold Hofmann)、范哈爾(Johann Baptust Vanhal)等當時活躍的作曲家,也聽到海頓的作品演出,這些對他的作曲活動都產生了相當顯著的影響;海頓早一步讓音樂更偏重表現悲傷的感情、選用小調、安排高密度的主題與動機、擴大發展部等諸般跟進文學上的「狂飆運動」的作法,也成為足供莫札特汲取的養分,而後者的「學習心得」,主要就展現在這段旅程結束不久後問世的第二十五號交響曲中。

 

與同年較早創作的前四首義大利風交響曲,甚至是僅僅略早幾天譜成的第二十四號交響曲相比,第二十五號在形式與內容上,都有相當的突破。該曲很可能借鑒了海頓一七六八年左右創作的第三十九號交響曲,兩曲不但調性相同、主題的性格類似,也都破當時之例,使用了四把法國號。此外,莫札特在此曲回到睽違已久的四樂章交響曲路線,除了有標準的小步舞曲,還在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都使用奏鳴曲式。第一樂章的旋律、切分音的節奏,都是當時代表性的音型;第二、第三樂章以木管為主、飄揚著奧地利的情調;終樂章則渾厚有勁,被譽為莫札特交響曲中展現個人特色、真正開始走入「德奧」風格的重要之作。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g小調

奏鳴曲式。呈式部有兩個主題、末尾帶反覆記號:第一主題以弦樂齊奏與雙簧管強音演奏猛烈的切分音、下行的寬廣音程與快速上升的旋律線,經雙簧管反後漸弱,同樣再由雙簧管強音吹奏降B大調的推移部分,搭配弦樂銳利的音型與顫音,加上法國號的信號曲調,一起激越的前進;降B大調的第二主題則帶有小裝飾音,呈現詼諧感,而且沒有推移部分,與第一主題產生明顯對比。整個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推移部分、第二主題長度大致平均、各自擁有完整的動機與結構,三者結合得緊湊又平衡。

三十二小節的發展部,取材自呈示部第一主題的音型與第二主題的節奏;在管樂奏出g小調和弦後,轉入再現部,維持g小調進行,並加以反覆;最後活用第一主題的切分音節奏,設計了細緻的結尾,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降E大調

奏鳴曲式。呈示部之第一主題,以低音管與帶弱音器的小提琴優雅但略帶憂傷的對話展開,接著突然插入大異其趣的降B大調第二主題,再用開頭的動機收尾;發展部仍是小提琴與低音管互為應答;再現部與呈示部相比,對話的部分更形延伸、並有精巧的處理。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Menuetto),g小調

複三段曲式、簡短的小步舞曲,由三段曲式的小步舞曲,與同樣三段曲式的三重奏組成。小步舞曲部分,管樂只演奏強音,強弱對比分明、結構次序井然;三重奏則是僅用管樂演奏的G大調音樂,明朗柔和,最後再將小步舞曲反覆一次作結。

 

第四樂章:快板(Allegro),g小調

奏鳴曲式。呈示部第一主題與上個樂章的小步舞曲有點相似,雙簧管反覆後,第一樂章的切分音型即在弦樂部出現;降B大調的第二主題,進行九小節後,同樣由第一小提琴拉出切分音,第二小提琴帶出銳利的音型,低音樂器則演奏第一主題,形成緊迫的推移,最後獨留第一小提琴導入發展部——該部運用半音移動、弦樂顫音與切分音,讓音樂在所有樂部強而有力地發展——再現部完全回到主調,除了大致重複呈示部,還附加一段八小節的尾奏,整個樂章與第一樂章時有首尾呼應。(文/陳安駿)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