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 1 1:05’07”
一位小孩為我們而生(選自葛利果聖歌)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選自韓德爾”彌賽亞”)
喔,聖誕樹
細雪窸窣的飄下
世界同歡
間奏曲(選自巴哈”聖誕神劇”)
信經(選自莫札特”C小調彌撒”)
Disc 2 1:02’41”
聖母頌(作曲:卡契尼)
平安夜(作曲:格魯伯)
喔,來吧,各位信徒
小沙人
有一條嫩枝會從根底破出
神賜予你歡喜
我們祝你聖誕快樂
在西方文化中,耶穌基督的誕生場景,以及在聖經描述中這段故事背後的意義,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無論是在繪畫、雕塑、建築,還是音樂作品裡面,我們都經常能夠見到耶穌誕生的各種表現手法。此回導聆,我們將聽到不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如何以各自殊異且獨樹一幟的觀點與表現方式,描寫耶穌基督的降生,以及與此主題相關的深刻宗教意涵。
至今,在歐洲各地,仍有許多教堂在每星期日固定的望彌撒之外,更恪遵教會年曆,在一年中不同的節期舉行相應的儀典。在教會年曆中,著名的節期包括了四旬期(或稱大齋期,其中包括源自猶太教的逾越節及紀念耶穌受難的聖週)、緊隨其後的復活節,以及慶祝耶穌降生的聖誕節。
在這些遵循教會曆法、歷史悠久的教堂中,我們經常可以在教會儀式進行的過程中,聽見神職人員如吟詠般唱頌的古老宗教歌曲,而這些歌曲大多來自一千五百多年前流傳至今的格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格雷果聖歌普遍被認為是西方古典音樂的開端,以眾人齊唱單聲部旋律的方式進行,鮮少加入樂器伴奏,因為當時的天主教視人聲為最純淨的聲音。這些聖歌的旋律多採集自鄉野間的民謠,而其歌詞來源則多為拉丁文聖經的選段。在流傳至今的多首聖歌中,「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Puer natus est nobis)是聖誕禮拜最常聽見的一首,屬於呈堂經(Introit)的一種,象徵著聖誕節日的各式儀典就此正式開始。這段音樂的歌詞出自聖經以賽亞書第九章與詩篇第九十八篇。作為歌曲名稱的第一句「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以一個五度音上跳開始,第二句「有一子賜給我們」(filius datus est nobis)在歌詞句型及音樂旋律層面則呼應前句結構,達成迴還往復的強調效果。這首短歌以「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因為他行過奇妙的事」作結,以一段微幅波動的音程起落,表現出餘韻不斷的虔誠感。
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講述著耶穌,從出生、成長,以至於受難、終至復活的故事,可說是以音樂寫下一部耶穌的傳記。「彌賽亞」(Messiah)一字,來自於希伯來文的「受膏者」一字,指的是由先知在其頭頂塗上聖膏油,表示此人為上帝所選中的「救世主」之意,而這個「受膏者」(彌賽亞)指的就是耶穌。韓德爾與巴赫、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等作曲家生於同一年,在德國的哈勒出生並接受音樂教育。成年後,韓德爾傑出的作曲技藝與高超的鍵盤演奏技巧獲得了漢諾威選帝侯喬治路易的賞識,成為其宮廷樂長(Kapellmeister)。喬治路易的母親索菲亞是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女兒,具有英國王位繼承人的身分,而韓德爾身為喬治路易的宮廷樂長,亦經常前往英國參訪並發表作品。在英國大受歡迎的韓德爾,在1712年決定定居於此,而隨著他的「老闆」喬治路易兩年後繼任為英國國王(喬治一世),韓德爾從此未再返回德國,此後寫下的數部知名作品也因此以英文為詞,神劇《彌賽亞》即是韓德爾定居於英國後寫下的作品。在《彌賽亞》的第三景,韓德爾以一段宏大壯闊的合唱旋律,昭示了耶穌的誕生;「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選自英文版聖經的以賽亞書第九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即為前面介紹的格雷果聖歌選用的相同段落)。這段音樂起始於兩句濃縮了整段合唱音樂精神的導奏:精確的節拍,而後是迴還往復、隨音階上下行的旋律,交織成一段纏繞而繁複華麗的音樂。
相對於前面兩首選曲各自呈現出莊嚴的崇敬感或是華麗燦爛的光輝,大多數的聖誕歌曲其實較為簡短,屬於能夠在聖誕節時的家中爐火邊一起唱誦的音樂類型,「O Tannenbaum」(「哦,聖誕樹」)就是典型的例子。德文的「Tannenbaum」一字,指的就是聖誕節時分家家戶戶擺設並裝飾的聖誕樹。這首民俗歌曲由簡單的A-B-A結構組成,A段為兩次重複讚頌聖誕樹的短句「O Tannenbaum」,加上長句「我們喜愛你常綠的葉片」(Wie treu sind deine Blätter!),而B段則是兩組長句,以模進的方式,在第二句向下一個音,唱著:「聖誕樹常綠於晴朗的夏日,他們亦常綠於冬日的雪中」(Du grünst nicht nur zur Sommerzeit, Nein, auch im Winter, wenn es schneit),接著回到A段,總共重複三次類似的歌詞,旋律簡單好記。
在「歡呼」、「讚揚」聖誕節的喜悅氣氛之外,有些聖誕歌曲則表現出虔誠而靜謐的氣氛,德語國家的民俗歌曲「Leise rieselt der Schnee」即為一例。如同常見的民謠,這首歌曲以第一句歌詞為標題,意思是「輕柔地窸窣飄落的雪」(動詞rieseln有「潤澤」的意思,在此引伸為較具有動態的「窸窣飄落」),而後以寫景的方式唱出「湖面一片寧靜,森林在聖誕中閃耀著光芒」。這首簡單的歌曲以四句為一段(作為一個詩節),總共有三段,而這三段的第一句與第四句歌詞皆相同,唱著「輕柔地窸窣飄落的雪」、「歡欣吧,聖嬰即將降臨」,利用重複的歌詞強調虔誠的情感,加深印象。這首民謠最優美的地方出現在第三句的結尾,旋律在此進入一段輕巧而微妙的轉折,進入結尾的第四句。
每到佳節時分,我們總會在百貨公司或賣場聽到耳熟能詳的聖誕歌曲「Joy to the World」。這首來自英國的傳統聖誕歌曲來源已不可考,而歌詞的記錄最早可見於十八世紀的宗教歌曲集。這首歌曲讓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音樂結構為簡單明瞭的ABC三段,歌曲開始的A段是一次順著音階的下行與上行,B段則由兩段分別下行與上行的重複旋律組成,最後音程在結尾的C段進入一次大跳,往下回到主音。儘管結構簡單、旋律好記,「Joy to the World」這首歌卻富含巧妙的節拍運用:大家耳熟能詳的開頭旋律,其實不過就是一次音階的順序下行,其中卻巧妙運用了音符時值的改變以及附點節奏,使得旋律展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讓人想忘記也難。
在聖經裡關於耶穌誕生的相關記載中,「天使向牧羊人宣告救世主的來臨」這段情節,自古以來一直都是聖誕相關的藝術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之一。根據聖經《路加福音》第二章第八節以降的描述,就在耶穌降生於伯利恆城內一間旅社馬槽旁的那天晚上,城外「野地裡有牧羊的人,夜間按著更次看守羊群」。突然,天空光芒萬丈,牧羊人深感懼怕。在光芒中出現的天使告訴牧羊人:「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天使預言至此,天空中出現一大隊天兵,一同與天使唱誦讚美神的歌詩。牧羊人們見此神蹟,驚喜地紛相走告,最後將福音傳進了伯利恆城中,並在城裡的一處馬槽發現了聖嬰耶穌,開始唱起讚頌神蹟的歌曲。「天使向牧羊人宣告」、「牧羊人對耶穌的頌讚」這幾個聖經中與耶穌出生有關的著名段落,以及與牧羊人相關的「牧歌」類型,也因此成為聖誕音樂中經常出現的題材。
在萊比錫任職當地教堂樂師的二十餘年,巴赫負責主導眾多教會曆法中的節日禮拜與儀式音樂,為此留下了大量的宗教音樂作品。在這段萊比錫時期,巴赫寫下了著名的《聖誕神劇》,以音樂搭配福音歌者(Evangelist)唱誦聖經段落的方式,依序敘述耶穌的降生故事,整部作品分成六個部分,在聖誕節前到新年之間分日演出。在這部鉅作的第二部開頭,巴赫寫了一段管弦樂曲「Sinfonia」,利用木管樂器表現出田園牧歌風格,揭開天使降臨、向牧羊人預告耶穌降生於世的這段故事。在這段序奏中,樂器的齊奏(tutti)與木管樂器聲部擔綱的獨奏部(soli)互相交織,呈現出巴洛克時代常見的協奏曲風格。在這段「Sinfonia」中,巴赫採用了稍慢卻具有豐富流動感的12/8拍號(意即以八分音符為一拍,一小節共有十二拍),是我們熟悉的西西里舞曲風格。樂團在開頭的齊奏,演奏出輕柔的旋律,伴隨著緩緩的搖動感,表現出搖籃曲的風格,宛如描寫天使與聖嬰的音樂;緊接在齊奏部分的獨奏樂句,則由木管樂器演奏出充滿田園風情的牧歌風格,側寫出草原上看守羊群的牧羊人們。此後,樂團的齊奏與木管樂器群擔綱的獨奏密切交織,既像搖籃曲,又富有田園風格的牧歌樂器表現,表現出典型的聖誕音樂風格。
在教堂演奏的宗教音樂中,「彌撒」這類音樂作品自古以來具有與足輕重的地位,原因來自於「彌撒」儀式本身(在西方廣義的基督教傳統中亦指「聖餐禮」)以餅與葡萄汁象徵性地讓信徒一起參與耶穌的受難過程,其來源可上溯到聖經中關於最後的晚餐的記載:「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歷來寫下「彌撒」這類音樂的作曲家不計其數,但儘管不同彌撒音樂的風格各自殊異,這類作品仍然必須服膺約定俗成基本結構,並使用固定的拉丁文經文。大致而言,彌撒曲依序為「求主垂憐經」(Kyrie)、「光榮頌」(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降福經」(Benedictus),以及「羔羊頌」(Agnus Dei)等六個章節。其中,「信經」的歌詞來源出自十世紀時以拉丁文寫成的《使徒信經》,其中提到了耶穌的誕生,相應這段歌詞的音樂歷來也一直都是作曲家們費盡苦心、極力表現出內心深處至高虔誠的段落。「信經」在宣示相信上帝、耶穌基督為我們的主之後,接著如此讀道:「Et incarnatus est, de Spiritu Sancto, ex Maria Virgine, et homo factus est」,逐字翻成中文的意思約為「於是,祂因著聖靈而降生,從童貞女瑪利亞所生,於是祂成為人」。
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Great Mass in C minor, K. 427)是莫札特為還願而創作的作品,為的是感謝神讓他如願娶康絲坦采為妻。在「信經」的這個段落,莫札特煞費苦心,寫下了一段華麗燦爛的女高音旋律,在作品首演時也特地讓妻子康絲坦采唱出信經中「祂因聖靈而降生,從童貞女瑪利亞所生」的經文。在《c小調彌撒》這段女高音擔任主角的音樂開頭,我們可以聽到宛如呼應巴赫在《聖誕神劇》寫下的「Sinfonia」中輕柔搖晃、緩慢擺動的搖籃曲風格,以及田園牧歌式的木管聲部。在女高音開始唱出信經後,莫札特在「來自童貞女瑪利亞」這段歌詞安排了一段優美柔和的伴奏,表現出聖母的溫柔與無瑕。隨後,音樂進入整段的焦點「於是祂成為人」。這段歌詞不只由女高音重複地唱出以彰顯其重要性,莫札特更將音樂進一步地聚焦於「成為」(factus)一字的母音a,寫出了千迴百轉、如花腔般的艱難旋律線,以此表示他的虔誠。緊接著女高音唱完華麗的這段歌詞後,莫札特更進一步地以數個大和弦,預示著華彩樂段(cadenza)的開始。在這段華彩樂段中,木管樂器的獨奏與女高音互相應答、承接樂句,最後緊密地交織。在這段音樂中,莫札特成功地將天使(女高音的聲部)與牧羊人(木管樂器)寫在一起,隱隱呼應著巴赫在「Sinfonia」達成的音樂境界,是聖誕音樂中不可不提的重要成就。
如同莫札特在c小調彌撒裡為「來自童貞女瑪利亞」這段拉丁文歌詞苦心鑽研配上優美的音樂,以彰顯對聖母瑪利亞至高的崇敬,歷來許多作曲家(例如舒伯特、古諾等)也為讚頌聖母瑪利亞寫下許多版本的「聖母頌」(Ave Maria),成為聖誕音樂另一塊不可或缺的面向。活躍於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早期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卡契尼(Giulio Caccini),同時也是當時名聲顯赫的男高音與弦樂器演奏家,寫下了數首能夠簡單以魯特琴伴奏的歌曲作品(例如我們曾在夜曲介紹中聽過的Amarilli, mia bella),其中亦包括了一首聖母頌。卡契尼的這首聖母頌因其旋律簡單而高貴莊嚴,在近幾年重新獲得重視,成為許多聲樂家演唱與灌錄唱片的最愛歌曲之一,也被改編為其他樂器演奏的版本。這首曲子的歌詞僅有「Ave Maria」一句,音樂起始於彷彿步入教堂、模仿沉重步伐的八小節導奏。在主旋律(在此以中提琴演奏)出現後,這段導奏仍然持續不斷,襯托出這首作品的莊嚴感。這首歌曲結構精巧之處,在於主旋律可以概略分為前後兩部分的A段,稍後來自於A段後半部的八小節成為了B段的第一主題,更進而延伸成同一段的第二主題與前者相互呼應。做為整首歌曲主題來源的A段後半部八小節,在第二、第四,以及第六小節的結尾,連續三次出現上行的音程,象徵著禱告者仰望聖母,祈求憐憫的虔誠心境。B段開始後,從A段延伸出象徵仰望的上行音程作為第一主題,以音階下行的音型作為第二主題,開始相互應答,互為對應,在一個簡單的暫時終止式後,由樂團齊奏(tutti)音階下行的第二主題,輕柔地襯托演奏著發展自仰望主題旋律的獨奏聲部。整首樂曲的結構皆以模進音型的方式發展旋律,簡單卻又複雜,單純卻又織度緊密。
說到聖誕音樂,不能不提的就是奧地利鄉間的小學老師Franz Xaver Gruber(1787 – 1863)譜下的著名聖誕歌曲「平安夜」(Stille Nacht),至今仍以不同的語言傳唱於各地。在1818年,一位名為Joseph Mohr的年輕神父來到薩爾茲堡附近的小鎮Oberndorf,為了籌備聖誕彌撒的音樂,Mohr將先前寫下的歌詞「平安夜」交給鄰近村莊的小學老師兼管風琴家Franz Xaver Gruber,請對方幫忙譜下一首能夠以吉他伴奏演唱的聖誕歌曲。就在當年的聖誕夜,神父Mohr與Gruber在Oberndorf的聖尼古拉教堂合作演奏了這首「平安夜」。在這邊,我們聽到的版本就是當年聖誕夜的「原典版」,在吉他伴奏之外,每一句的結尾都附有一段由法國號演奏出的可愛尾奏。就跟許多聖誕歌曲一樣,「平安夜」由三段歌詞組成,象徵著基督教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信仰,歌曲的三段也都是相同的A-B-C結構,而C段以眾人合唱的方式反覆一次。
輕輕搖晃著的節奏、和緩的旋律、數段歌詞為一組、首尾句重複,這些既是聖誕歌曲常見的特色,其實也是我們所熟悉的搖籃曲風格。這並不令人意外,畢竟聖誕故事及聖誕音樂經常聚焦於聖誕節的主角──在馬槽中搖籃裡深深熟睡著的聖嬰耶穌。英國古老的聖誕歌曲「O Come, All Ye Faithful」(直譯為:「來吧,各位虔誠的信徒」,現經常意譯為「齊來崇拜」)、乃至於曾經在搖籃歌課程講解過的德國民謠「Sandmännchen」(小沙人),都是經常會在聖誕佳節時分聽到的搖籃曲風格音樂。
〈Es ist ein Ros entsprungen〉是一首流傳三百多年,來自德語國家的聖誕歌曲,至今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傳唱,也有各種樂器改編的版本。作為歌曲標題的第一句歌詞,字面上的意思是「一枝玫瑰冒出」,其實指涉的是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在耶穌基督的誕生上獲得了實現。在聖經的以賽亞書第十一章第一節,先知以賽亞曾經預言過:「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耶西」是舊約聖經中仁民愛物的大衛王的父親,耶西與大衛王的子嗣後來在以色列各地繁衍,其中的後代包括了耶穌的父親約瑟夫與聖母瑪利亞。接續的歌詞,繼續讚頌著聖經這段以賽亞的預言實現的過程:「有一條嫩枝,從柔軟的根底破土而出,正如同前人所讚頌,它來自耶西的家世,帶來一朵小玫瑰,綻放於寒冬的靜夜中」。在這首古老的民謠其他段落,「一條枝枒」進一步成為了「一枝玫瑰的花苞」,其中提到的寒冷冬夜,自然是聖誕時節。在歌詞中,聖母瑪利亞被比喻為一朵純潔無瑕的玫瑰,呼應了天主教以玫瑰讚頌聖母的禱文《玫瑰經》。
聖誕音樂多不勝數,這次講座最後介紹的兩首聖誕歌曲「神賜予你歡喜,先生」(God Rest You Merry, Gentlemen),以及「我們祝福你聖誕快樂」(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都是歷史悠久的英國聖誕歌曲,旋律耳熟能詳,歷年來被改編成各種版本。每年到了十二月,當我們聽到這些旋律時,就知道聖誕節快要來臨了。也許,播放著這些熟悉旋律的地方都是百貨賣場,而聖誕假期早已充斥過多的商業氣息,我們仍然希望藉由這次聖誕歌曲的講座,能夠讓大家認識到聖誕音樂在歷史中呈現出的不同風貌,並且得以在聽到這些旋律時,懷想舊時代的佳節時分,眾人齊聚教堂或家中火爐旁唱著聖誕歌曲時表達出樸實、真切而誠摯的虔誠心意。(文/章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