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134(圖)
1-135(圖)
1-134(圖)
1-135(圖)
No:1-134、1-135

第六號交響曲(上)(下)

馬勒 Mahler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4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700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上)

Disc 1  1:11’42”

第一樂章:精力充沛但不甚快的快板  Allegro energico, ma non troppo

 

Disc 2  51’58”

第二樂章:詼諧曲:粗重的  Scherzo:Wuchtig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下)

Disc 1  1:17’12”

第三樂章:中庸的行板  Andante moderato

Disc 2  1:04'01"

第四樂章:終曲:有節制的快板—神采奕奕的快板  Finale:Allegro moderato—Allegro energico

樂曲介紹

在馬勒的所有交響曲,包括未完成的第十號之中,創作於一八八○年至一九○○年間的第一號到第四號交響曲算是早期之作;接下來的三首器樂交響曲:第五、第六、第七號,與規模龐大的第八號交響曲《千人》,則是馬勒在一九○七年赴美工作之前所寫,和他去世之後才由後輩帶上舞臺的第九與第十號不同,這四首曲子都由他本人親自指揮首演,其中第六號更是他在歐洲首演的最後作品。

 

    一九○三、一九○四年的兩個夏天,馬勒一如往常地來到他不久前建造的避暑之處、也是他創作的秘密基地:沃特湖(Wörthersee)畔位於麥爾尼格(Maiernigg)的別墅,此前他不但當上維也納宮廷劇院總監、抱得美人歸,眼下又將與新婚妻子迎來第二個女兒的誕生,在這家庭事業兩得意的時候,他筆下完成的卻是《悼亡兒之歌》與有「悲劇」之稱的第六號交響曲,似乎隱含著「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哲學意味。馬勒自己曾說這首交響曲描寫的是:「這位英雄一連三次受命運的打擊,最後像一棵樹被連根拔起。」未料就在此曲首演後一年,他便不得不離開在維也納劇院的職位,長女夭折、自己罹患心臟病的打擊接踵而來,有如一一應驗世事之無常,也為該曲披上了一層預言般的色彩。

 

    本曲管弦樂編制龐大,木管樂部組成四重奏,還動用了八把法國號、六把小號與四把長號,打擊樂除了常見的定音鼓、大鼓、小鼓等,作曲家還在自己的交響曲裡首次用上鋼片琴,首樂章的牛鈴象徵著「上山的人到達山頂所聽到的聲音」,除了詼諧曲樂章,每個樂章都充滿了由明朗的大和絃強奏開始,陰暗於漸弱小和絃的「命運動機」,終樂章槌子的重擊與貝多芬「命運的敲門聲」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貝多芬第五號是逐步走向突破與凱旋,馬勒的第六號則是完全沉入死亡的陰影之中。

 

    一九○四年完稿之後,第六號交響曲又經大幅修訂,於一九○六年三月出版,是年五月由馬勒親自指揮於德國埃森(Essen)首演,可是馬勒在排練中臨時調換了原本譜上第二樂章詼諧曲與第三樂章行板的順序,變成了先行板再詼諧曲,並通知出版商對第二版曲譜作出相應改動,未料就此開啟了後世關於這兩個樂章「誰先誰後」的無盡迴圈。一九一九年,指揮家孟格堡就此順序問題求問馬勒遺霜艾瑪,艾瑪回覆稱自己比較喜歡先詼諧曲、後行板的安排,於是孟格堡便依此而行,其他指揮仍多按馬勒第二版行之。一九六二年,國際馬勒協會出版的馬勒全集裡則採用了先詼諧曲、後行板的排列,影響所及,許多出版社也跟著「大風吹」了一次,但因為只是單純調動了樂章先後,卻沿用馬勒第二版樂譜的內容,造成現存版本的樂譜出現了排練小節編號與演奏順序不合的特殊情況。不過近年又有許多研究認為先行板、後詼諧曲才符合馬勒本意,相關爭論至今仍未平息。

 

    除了樂章順序未定案,本曲的標題《悲劇》(Tragische)也不無疑問,華爾特(Bruno Walter)表示,馬勒自己總稱該曲為悲劇交響曲,然而除了一九○七年的維也納首演,馬勒在所有的曲譜或演出中都沒有使用這個標題。

 

第一樂章,精力充沛但不甚快的快板(Allegro energico, ma non troppo)

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弦樂與小鼓短短的四小節序奏開場後,小提琴以進行曲風拉出灰暗的呈示部第一主題,大鼓突然的強擊引出銅管F大調的三和弦,此和弦由明至暗、由重至輕地移往a小調的三和弦,首次演示了貫串全曲的「命運動機」,經過一段木管聖詠風格的間奏,第一小提琴熱情地奏出F大調的第二主題,馬勒在此罕見地使用反覆記號,將曲子帶入發展部:第一主題以木琴與木管樂器主導再現,第二主題進入後,襯著小提琴的震音,鋼片琴彈奏柔和的和弦,響起鈴聲與鐘聲,圓號吹奏呈示部出現過的聖詠風格旋律,然後木管也加入第二主題,與聖詠風格旋律一起向前發展,直到第一主題變形,即進入比較短小的再現部:打擊樂引導小號吹奏A大調的引子,其它樂器以呈示部的第二主題為基礎,擴大至光輝的高潮作結。

 

第二樂章,詼諧曲:粗重的(Scherzo: Wuchtig)

定音鼓弱拍敲擊時鐘滴答般的聲響,法國號與弦樂隨之加以鋸齒感的斷奏後,小提琴導入從第一樂章開頭動機轉變而來、帶著顫音的第一主題,各部樂器跟著輪番演示,在小號吹出「命運動機」之後,進入舞曲風格的第二主題,其節奏不斷在3/8、4/8、3/4等不同的拍子上變化,據艾瑪筆述,這個主題是描寫小孩的嬉戲,但在馬勒筆下,這場嬉戲搖搖擺擺的踉蹌似乎大過於純真的歡樂,樂章最後仍以定音鼓氣若游絲的小三度動機作結。

 

第三樂章,中庸的行板(Andante moderato)

三段曲式的田園風樂章,可稱是全曲的喘息之處。第一段由開頭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題與其後另一個八小節的副題為主軸,飄散著馬勒式的優美旋律;中段使用了鈴聲、豎琴與鋼片琴,單簧管浮動有如漣漪;第三段則是木管再現主題,小提琴與之對位而行,將第一段再現完畢後,營造出短暫的高昂,最終在法國號的餘韻中平靜地結束。

 

 

第四樂章,終曲:有節制的快板—神采奕奕的快板

         (Finale:Allegro moderato—Allegro energico)

終樂章編制龐大,尚須另外添加木管樂器的數量,整個樂章以如歌的長段序奏與奏鳴曲式的主部構成。序奏先是各部樂器由強至弱地展示後面將要使用的動機,主部的呈示部包含兩大主題,發展部則分為三塊:第一塊使用序奏的材料與呈示部的第二主題;第二塊處理兩大主題;第三塊進而營造出整個樂章、也是全曲的最高潮。馬勒在這三塊的命運動機出現時,各安排了一次槌擊,用這「短而有力,但是並非金屬性的音響」象徵「英雄受到敵人三次攻擊,在第三次即像樹一樣地倒了下去」,最後馬勒省略再現部,給予全曲悲劇性的沉重結尾。

首演的時候,這三下槌擊因為音量不足以與樂團和定音鼓抗衡,並未發揮理想的效果,後來的演出為此使用了木板、木箱等各種能夠放大槌量的道具。艾瑪後來表示,這三響鎚音「預言」了丈夫將要面臨的三次打擊:長女瑪莉亞早夭、罹患心臟病、被迫離開維也納宮廷劇院。馬勒晚年因為害怕這不祥的預言,將三聲槌音的最後一聲拿掉,不過命不可違,亦非槌音可轉,只是又讓後世產生了終樂章「敲三下」與「敲兩下」的不同詮釋版本而已。(文/陳安駿)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