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120-final-01(圖)
1-120-final-01(圖)
No:1-120

蘇格蘭幻想曲

布魯赫Bruch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 1  1:08’24”

第一樂章 導奏:莊板;如歌的行板 Introduction:Grave;Andante cantabile

第二樂章 快板 Allegro

 

Disc 2  47’01”

第三樂章 稍慢的行板 Andante sostenuto

第四樂章 終樂章:英勇的快板  Finale:Allegro guerriero

樂曲介紹

布魯赫所寫的《蘇格蘭幻想曲》,就是題獻給當代知名西班牙小提琴家薩拉沙特(P. de Sarasate, 1844-1908)的作品。薩拉沙特燦爛的音色、貴族般的音樂性以及無懈可擊的技巧,令當時許多作曲家為之傾倒,包括布魯赫在內,像是聖-桑、拉羅、德弗夏克等人,都曾經特別為他寫過樂曲。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是在1880年完成,並於同一年秋天由薩拉沙特本人擔任主奏者於漢堡舉行首演。在此之前,作曲家於1877年所作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op. 44),同樣也是題獻給薩拉沙特,足見他對這位傑出小提琴家的賞識。

 

布魯赫曾自稱,這首《蘇格蘭幻想曲》的創作靈感,是來自他讀了一位蘇格蘭的歷史小說家兼詩人華特.史考特(Sir Walter Scott, 1771-1832)所寫的一些詩作之後,深受感動,促使他寫下這首曲子。標題中的「蘇格蘭」,一方面是出自華特.史考特的緣故,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作曲家的確有放入幾首古老的蘇格蘭民謠旋律作為各樂章的材料,其最原初的標題為「寫給小提琴與管弦樂團及豎琴的幻想曲,自由運用蘇格蘭民謠旋律」,即明確揭示了這一點;樂曲裡的豎琴聲部,之所以特別被點出來並賦與它一個角色,則是因為這件樂器和蘇格蘭傳統音樂的關係非常密切,只不過,它在這首作品裡並非擔任另一件獨奏樂器,而是在管弦樂團裡較為突顯,具有一種點綴的作用。

 

形式特色

從編制上乍看起來,《蘇格蘭幻想曲》其實是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然而形式上它由四個樂章構成,並不吻合協奏曲快─慢─快的三樂章傳統結構,反倒比較像交響曲的四樂章,但若再深究它的第一樂章,屬於兩段體,卻又不是採用交響曲風格最鮮明的第一樂章奏鳴曲式,所以整體說來,它既不能被稱為協奏曲、也不能被視為交響曲,所以稱做「幻想曲」是貼切的。「幻想曲」 通常是指脫離某種特定曲式、亦即曲式較不明確的、形式上沒有一定限制的樂曲類型,它最初的含意是指作曲家以本身的自由幻想加上技巧而寫成的樂曲,其中的內容則依各個時代而有所不同,「形式和風格的特性,從自由即興到嚴格對位,這中間的變化很大,且多多少少都有依照一般的分段做法」註1由於較不重形式,自然特別受到十九世紀浪漫時期作曲家的青睞,而廣泛以此一類型進行創作。

 

幻想曲當中,樂章之間的安排上,有些會從頭到尾不間斷地連貫下去,也有的會彼此分開,包含了一個導奏加四個樂章的《蘇格蘭幻想曲》,其第一、第三樂章為兩段體,第二、第四樂章都是迴旋曲,完全偏離了協奏曲的傳統結構,它進一步可區分成「慢-快」及「慢-快」兩組,其中第二、三樂章之間為緊接下一段(attacca);此外,作曲家們為了要讓幻想曲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均能具有統一性,往往會在樂曲結束之前,讓先前第一樂章的主要主題再次出現,《蘇格蘭幻想曲》也有這樣的安排,其第一樂章B段的句子,不僅被作曲家借用作為第二樂章緊接著進入第三樂章的過渡,也在末樂章最後、亦即全曲即將結束前,以回顧之姿再度出現。(比起奏鳴曲),幻想曲在主題材料的使用和炫技素材的寫作上提供了更大的自由」2。

 

蘇格蘭氛圍

布魯赫喜歡在音樂中表現聲音的氛圍和情感,雖然他並不屬於國民樂派作曲家,但其音樂的畫面感一向很強烈。《蘇格蘭幻想曲》即是如此。導奏一開始表現的灰暗、深沉,令人聯想起孟德爾頌的《「芬加爾岩洞」序曲》(Die Fingalshöhle, 1830)那種陰暗、寒冷,以及《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Scottish,’ 1842)第一樂章,同樣也是灰暗、沉重、略帶哀傷的氣氛。很有趣的是,很多作曲家對於蘇格蘭的感覺,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蘇格蘭幻想曲》由樂隊開頭的前兩句,在低音以力度p奏出淒涼的、夢幻般的聲響,甚至有一種送葬進行曲的風格,在這兩句的鋪陳之後,獨奏小提琴在不知不覺中引進來,以自由的節拍拉奏著,像宣敘調的語氣,彷若歷盡滄桑的聲腔,如同遊唱詩人一般,歌頌著蘇格蘭遠古歷史,極為動人。

 

「對民謠音樂產生興趣並運用在音樂會上演奏,是十九世紀後半葉流行的時尚──對於中歐和俄羅斯的一些作曲家來說,這議題簡直成了一種像是盲目崇拜一樣──而布魯赫的作品就是將觸角伸進許多不同文化的音樂裡頭。」註3在不同國家文化的音樂當中,布魯赫尤其鍾愛蘇格蘭的音樂,他曾說過,蘇格蘭民謠的曲調,每每將他「拉進它們奇妙的氛圍裡」。在導奏一開始強烈的敘事風格之後,身為德國作曲家的布魯赫,將他對於蘇格蘭這塊土地文化和歷史興衰的諸多想像,藉由民歌旋律在各個樂章裡的直接引用或摹寫、樂曲結構中許多屢見於民謠形式裡的成雙成對句子、或者讓主題建立在帶有異國風味的五聲音階上、或者讓獨奏小提琴在導奏扮演遊唱詩人、其後多處要求小提琴運用雙弦(double stop)技巧、或者特別加重豎琴的角色分量、或者以低音弦樂加上法國號模仿蘇格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風笛的頑固音等等手法,營造出整部作品濃厚的蘇格蘭氣息。

 

各樂章表現著蘇格蘭風情的不同面貌

《蘇格蘭幻想曲》沉重陰鬱的極緩板導奏,是受華特.史考特的詩作中「垂老的遊唱詩人凝視著傾圮毀壞的城堡,哀歎著曾經榮極一時的古老年代」的敘述而激發,由此帶出接下來的四個樂章(皆建立在大調上),表現蘇格蘭風情的不同面貌:第一樂章由樂隊以一種類似宗教情懷的口吻,醞釀出沉著優美的氣氛,之後的獨奏小提琴,承接前面音樂所傳遞的思古之幽情,唱出了本樂章最重要的主題;第二樂章是以模仿蘇格蘭風笛作為前導,帶出相對輕快活潑的舞曲,之後「降格」為獨奏小提琴的伴奏聲部,其間有一段像是西班牙舞曲的音樂,或許是在向本曲的受題獻者薩拉沙特致敬;第三樂章遍及了阿門終止(Amen cadence,指由下屬和弦進行到主和弦),由恰成對照的兩段音樂組成:A段多是級進(旋律進行都在鄰近的幾個音),莊嚴又抒情,B段則多是大跳,比較熱情也比較浪漫;終樂章「戰鬥的快板」標示其速度和性格,布魯赫使用這個不尋常的速度記號,靈感有可能是來自前輩孟德爾頌《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的同一樂章,由獨奏小提琴和樂隊呈示出的雄壯主題,是根據一首蘇格蘭古老軍歌的旋律,全曲結束前,速度變成慢板,並且將第一樂章B段主題做再一次回顧,力度行至最弱(ppp)之際,速度再次回到快板,由獨奏小提琴和樂隊合力,最後一股作氣唱出軍歌主題,為全曲作一光輝燦爛的結束。(文/殷德倫)

 

註1. Sadie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0), s.v. “Fantasia,” by C. D. S. Field, vol.6, 380.

註2. Sadie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0), s.v. “Fantasia, §3: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by W. Drabkin, vol.6, 390.

註3. M. Steinberg, The Concerto: A Listener’s Guide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52.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