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1-105b-final-01(圖)
1-105b-final-01(圖)
No:1-105

第二號交響曲

貝多芬 Beethoven
  • 語言:繁體中文版、簡體中文版
  • DVD片數:2
  • 狀態:現貨
線上試看
閱讀更多
贊助價 NT$350

Disc1   57’45”

第一樂章  很慢的柔板-有活力的快板 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

 

DiscC2   1:31’37”

第二樂章  小廣板 Larghetto

第三樂章  詼諧曲.快板 Scherzo. Allegro

第四樂章  很快的快板 Allegro molto

樂曲介紹

其實早在1796年,貝多芬已發覺自己有著重聽的傾向,這對年方二十六的小夥子而言,是多麼令人不可置信的噩耗,從他寫給童年玩伴維格拉(Franz Wegeler)的書信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年輕音樂家的憤怒與不甘:「那嫉妒的惡魔想要奪取我孱弱的身軀,我就像被迫停止轉動的車輪般……再過幾年我的聽力會不斷減弱,屆時我將何以自處?難道大聲宣布我聾了?我的敵人又會如何攻擊我?」在與耳疾拉鋸躁動之時,貝多芬與茱麗亞蒂(Giulietta Guicciardi)感情失和,無疑使境況雪上加霜,醫師好友史密德(Johann Adam Schmidt)於是建議貝多芬移居至維也納附近風光明媚的海里根鎮靜養。寧靜的小鎮帶來力量,也帶來絕望;1801年在海里根鎮提筆寫下的第二號交響曲,似是對生命的熱切渴望,然1802年秋天寫下的《海里根鎮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卻透露他的死亡意圖。幸好這封未寄出的遺書並不是個終結,而是對自己的信心喊話,「如果我不能寫下心中所有感受,我斷不可能離開人世。我要臣服於藝術之前,而非拜倒在死亡底下。」

 

1803年4月5日,貝多芬重返維也納,親自指揮第二號交響曲、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橄欖山上的基督》(Christ on the Mount of Olives)首演,而為感懷李希諾夫斯基(Fürst Lichnowsky)侯爵知遇之恩所題獻的第二號交響曲,因不符合傳統的交響曲曲式與聲響結構,被當代樂評認為十分怪異。據聞著名小提琴家克羅采(Rodolphe Kreutzer)在聆聽時,因無法接受而掩耳離去,也有樂評家形容此曲就像一頭折磨耳朵的怪物,「這頭負傷的巨龍硬是不肯斷氣,縱使在終樂章已血流滿地,卻還憤怒揮打牠已僵硬的尾巴。」然白遼士卻表示:「這首交響曲充滿著高貴的氣度、充沛的活力且器宇軒昂,具有使人微笑的力量。」到底這不被當代接受的第二號交響曲,究竟有著什麼嶄新的創意呢?以下粗略由兩方面論述之。

 

一、曲式

第二號交響曲共有四樂章,仍以古典風格作為主體,第一、二、四樂章皆是奏鳴曲曲式,唯獨第三樂章跳脫以往:貝多芬創作第一號交響曲時,已嘗試帶入詼諧曲(Scherzo)的樂風,但在此交響曲中,則直接使用詼諧曲來取代既有的小步舞曲(Menuett),且在中段(Trio)插入一較緩慢的樂段,透過返始記號(Da Capo)使全曲形成ABA三段式的樂曲,而這樣的安排也為後來人所效法,成為寫作交響曲的固定形式。除此大膽的試驗外,貝多芬也在奏鳴曲的框架內尋求突破,不但加大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的對比強度,也擴大發展部(Development)及結束部分的規模,以第四樂章共442小節為例,發展部(C段)佔了76小節,而尾聲則高達104小節,長度超過全樂章的三分之一,在音樂史上別創新格。

 

二、配器

貝多芬在旋律的鋪排及樂器運用下,提升了豎笛及法國號獨立性,例如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旋律及第二樂章中的主題動機,大幅使用豎笛當作主奏樂器,使其角色得以擢升;法國號擁有較多獨奏片段,逐漸脫離原本僅為加強其他樂器音色的功能,許多樂器如:長笛的音域,也較之前作品更為擴大。

 

由上述的幾點來看,貝多芬的音樂語法在1802年時,開展出新的變化,或許是身體上的折磨帶來心靈上的昇華,貝多芬將無限的創意灌注在譜寫樂曲中,極力在古典的氛圍下找出自己的獨特性,自1802~1815年間,我們可以看到貝多芬在音樂結構、旋律、和聲概念上的新手法;在節奏上大量使用切分音(第二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起始便大玩切分音的遊戲)、弱起拍;在音量上凸顯強弱的對比;在配器上擴大編制,使音色變化更為豐富,種種的作法都脫離了古典樂派對均衡形式的追求,轉而抒發內心的情感。而第二號交響曲恰如其分地為貝多芬第二時期作品揭開了序幕,從而也使得音樂史漸入浪漫樂派之中。

 

為貝多芬作傳的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曾評論第二號交響曲,「映照出貝多芬的青春和愛戀。他的意志力打敗了悲傷,在曲子結尾展現出戰鬥的精神與沸騰的生命力。貝多芬對生命的熱烈摯愛,對幸福、健康、戀愛的渴求與想望,超越了絕望與孤寂,這是一首拿出勇氣期待幸福與愛情的傑作。」(文/楊為茜)

線上試看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