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關閉
樂賞快訊(圖) 樂賞快訊(圖)

活動總覽

17
Wed Nov

現在,我們只有一個呈示部的時間了——劉岠渭與樂賞的線上開講

2021-11-17 ‧ 陳安駿/(文章來源Muzik)

 

「我最好奇的是,講堂以公益方式上線,會不會有人來看?最期待的,當然是有人來;最怕的,是沒有人來。」——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劉岠渭

「講座讓我想起小時候學騎腳踏車,上課聽音樂,就像是劉老師在背後扶著,很安心。」——樂賞講座聽眾分享

以往,筆者總在樂賞的活動上與劉岠渭相會,每每受其熱情所感,慨然此道不易之餘,更折服於他數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不輟。如今,隨著音樂講堂「默觀無限美」正式上線,我們的會談順勢移往線上進行,開啟了「故人也網交」的新時代。


回顧:

默觀.無限美——劉岠渭音樂講堂 今日網路開播


話匣一開,這位從事古典音樂推廣講座近四十年的音樂史博士,想起了1983年,自己有幸受到馬水龍邀請,剛從維也納學成歸國,就進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任教的往事。彼時他一面在校上課,一面也收私人學生,主講「以音樂為主、讓書上的知識發出聲音」的西洋音樂史,座下有後來的指揮家呂紹嘉、作曲家冉天豪、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資深出版人吳家恆,還有好多雙炯炯發亮的眼睛,期待著一場又一場、如同一千零一夜的音樂壯遊。

 

在那段家家有琴聲、處處有學生的日子裡,親歷臺灣古典音樂推廣黃金時代的劉岠渭,非只晚上各處講座邀約甚多,連受曾道雄之邀而在師大音樂系兼課開設的曲式學,教室後面都站滿了校外旁聽的學生,不光燃起他心中「古典音樂在臺灣還有希望」的火苗,非科班學生的熱情,以及他們後來的傲人成就,更是支持他作為「音樂傳教士」持續前行的精神動力。

 

「我自己喜歡音樂,也覺得讓人聽到好的音樂,是最大的快樂。」劉岠渭進一步闡釋:「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人『真正走進音樂』——而不是聽著聲音,卻想著其它事情——才會帶來快樂。」為此,他發展了一套獨門的方式,用簡單的符號與數字,勾勒出作品的架構,藉著有所導引,又不會太過詳盡而造成負擔的圖表系統,讓人專心、知道在聽什麼,從而一段一段地走進樂曲的世界,以結構理性來促進知覺感性。

 

▲自己摸索發展而來的圖表解樂,是劉岠渭讓人聽到音樂的獨門方式

「聽劉老師講課,再難的東西也不難,再簡單的東西,也不簡單了」——樂賞講座聽眾分享

憑著對音樂的熱愛、讓別人也能聽到好音樂的快樂,以及發揚古典音樂普世價值的信念,加上樂賞董事長游昭明的支持,劉岠渭自北藝大退休之後,便以每年講座逾百場的密度,全力投入這分志業,樂賞也將其中許多場次錄製成DVD發行。

 

但這些以往很受歡迎的出版品,近兩、三年來,竟乏人問津,劉岠渭坦言,大家都求方便,DVD跟CD一樣走入黃昏,是現實的問題。為求生存,樂賞必須轉向線上發展,而且為了因應現在閱聽大眾的耐心與時間所限,影片不能再像現場講座那樣直接從欣賞音樂開始導聆、鉅細靡遺地講完整部樂曲,而是只取一個樂章,或最吸引人的精華樂段來講。

 

除了「只剩下(講述)一個呈示部的時間」,進棚攝製也有別於現場講座,取代簡單白板、海報的,是全部重新製作、整理過的圖表檔案,還加上以前比較少提的作曲家生平、交遊背景、社會環境、作曲緣由等資訊,讓越來越難直接從「默觀」音樂體會「無限美」的人們,也有可循之途。

 


回顧: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恰逢其時的「超前」


雖然棚內拍片,少了與觀眾即時的直接互動,但劉岠渭信心猶在、希望滿滿。這樣新的嘗試、新的呈現,很快吸引了「老學生」、也曾擔任樂賞執行長的楊忠衡,讓廣藝基金會站上了推廣宣傳的前線,並聯合其它音樂媒體,把影片積極推上YouTube平臺;同樣熱情不減的游昭明,更直接資助,將這一系列全新影片免費上線,要讓更多人藉著樂賞,享受到賞樂的快樂!


延伸閱讀:

楊忠衡:「默觀無限美」劉岠渭老師的音樂講堂,以及與我的不解之緣


▲攝影棚裡,時間被壓縮、空間被抽換、資訊被重整,唯一不變的,是講者一往無前的熱情

樂賞成立之初,於2005年推出的第一個系列講座,正是以「默觀無限美」為名。十幾年過去,「poco a poco」,面對線上時代,劉岠渭也有忐忑:「一代一代人,都在改變……我比較好奇,以公益的方式上線,會不會有人來看?」然而回首來時,溫暖的回饋、企盼的雙眸,種種感動的曾經,讓年過古稀的他,以完成「或為畢生最後重要作品」的心情,愈發堅定地說:「所以更要盡力再做。」

 

新的「默觀無限美」,是劉岠渭的第一個線上音樂講堂,更是他始終如一的初衷猶在,此後每個週六,都將化現雲端——其志未改、本心相見。

 

默觀無限美—劉岠渭的音樂講堂

Facebook Line YouTube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