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音樂推廣領域頗負盛名的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即依循「一步一腳印」(poco a poco)的路線,由執行長劉岠渭領軍,每年開設約百場古典音樂導聆講座,課程內容橫跨中西、貫串古今,足跡遍布全臺,近年甚而擴及兩岸三地;加以東部之行動音樂廳,及2016年在池上成立的樂賞大坡池音樂館,舉辦的各種活動更是不可勝數。
這樣一個總在前線與眾多樂友接觸、迎接無數徘徊者走入聽覺藝術殿堂的文教單位,要如何在COVID-19疫情之下,繼續執行任務?傳統的現場授課,又要如何面對無法上場的衝擊?抑或該會自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求生之巧?且看樂賞行政總監陳香蘭道來。
疫情來得快又急,對樂賞最早造成的衝擊是什麼?
2020年伊始、COVID-19肆虐之初,臺灣情況還不嚴重,當時樂賞的講座,報名與收費都已陸續完成,所以依然照原訂時程舉行,只是實施入場戴口罩、量體溫、實名制等防疫措施,並沒有感覺到特別緊張。
直到這一次(2021年5月中旬)臺灣感染狀況大爆發,我們才從臺南成大的場次開始停辦講座,目前一路停到7月12日。
大坡池音樂館,則因常與外來遊客接觸,在全館團隊的高度警惕之下,可謂快速推動了「超前部署」,於2020年2月春節假期後,3月直接開始休館,至5月才開放,持續到2021年5月,才因這波疫情再度休館。
大坡池音樂館雖處池上,節目卻相當豐富,每週四、五、六晚間,幾乎都有活動。週四、週五屬社區時間,由館員導聆觀賞劉岠渭音樂講座DVD;週六夜晚,邀請劉岠渭、林伯杰等樂賞講師,以及非只古典音樂相關之各領域音樂人,像是馬世芳、王浩一,以及身居後山的胡德夫、駐村藝術家王新蓮等,開講/開唱;週日還有館長楊華興的星空講座,目前這些課程除了延期或停辦,也正開始嘗試轉為線上進行。
另外,5月末在大坡池,原本還有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戶外演出,卻意外遇上疫情,可謂近期最大的遺憾。
對於疫情造成的種種變化,樂賞如何應對?
其實去年3月開始,樂賞已將重心放在錄製全新的導聆影片。
▲樂賞目前工作的重點,在攝製全新影片
跟以往直接拍攝授課現場、製成DVD相比,攝影棚中的工作型態完全不同,內容更求「濃縮再濃縮,提煉再提煉」,必須另作準備。在將此系列視為「或為畢生最後重要作品」、「趁還在巔峰狀態時快錄」的認知之下,劉岠渭現場講座的場次也相對大幅縮減,2020年臺北、臺中、臺南的自辦講座只有47場,外部邀約也僅19場,基金會要處理的狀況隨之變少,雖然不是因應疫情的作為,卻剛好有效減輕了樂賞受到的影響。
這一年的經驗,對這次疫情衝擊有沒有什麼幫助?
雖然2020年講座剛好變少,但疫情確實刺激一直都以現場(及講座DVD發行)為主的樂賞,開始思考如何開出「線上之路」?
▲劉岠渭以往每年都有上百場現場講座
去年8月,因緣際會,結識了身在美國的「蔚藍人文堂」堂主蔚藍。彼時美國疫情正炙,這群無法如常舉辦實體讀書會的人們,改用ZOOM舉行線上會議。經過一段時間的線上參與、觀摩該堂的課程,又在與堂友們的交流之中,累積許多正面經驗,促使我向董事會提議,將林伯杰原訂6月在大坡池進行、因閉館而取消,介紹莫利克奈、約翰.威廉斯的兩場講座,改為與蔚藍人文堂合辦,於6月5日及6日,以ZOOM線上進行,並以此作為「樂賞音樂館線上講堂」系列的001與002,打個頭陣,帶出第一階段計劃推出的10場節目。也希望之後有更多講師共襄盛舉,讓這個系列成為基金會的重點項目。
▲樂賞音樂館線上講堂,以林伯杰兩場講座打頭陣
樂賞今後有些什麼期望與發展方向?
目前樂賞的重點,當然還是新導聆影片的錄製,也在考慮以後如何尋找平臺、讓影片面世。現場講座數量,則大致會維持在2020年的規模。
線上講堂是我們新的嘗試,會繼續努力。
樂賞在大坡池音樂館的階段性任務,預計在2023年告一段落,會將已有基礎的館舍,交付給當地人士成立的藝文社群在地經營,我們則轉為從旁協助。
以往,我們曾憑寥寥數位非藝文行政相關領域出身的員工,以及同樣「外行」的志工群,以劉岠渭的一人獨角、不帶任何其它表演藝術的型式,舉辦了多場觀眾逾千的大型講座,完全實踐了樂賞董事、講師培訓專家楊田林口中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此後,不論是以什麼樣的形式,樂賞希望的,都是仍然能在其中,繼續將這分「欣賞古典音樂的精神」傳遞下去。
▲樂賞行政總監陳香蘭(左)與執行長劉岠渭(右)